“誒,你怎么老是那么開心呢?”
“啊...其實是習慣了笑臉了。”
自從開始實習以后,從剛開始喜怒哀樂都擺在臉上,被上司批了還覺得委屈,到現在喜怒不形于色,無論對什么任務都信心滿滿地回“收到”,和同事吃飯也能談笑風生了。朋友總問我,咋感覺你雖然很溫和,可總有一種距離感呢?
想來也是,經歷過很多結交新朋友的熱絡場合,我學會了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以適應人群,把自己的棱角磨圓,甚至刷了層油,為了讓交談更加順暢,彼此之前相處舒服。
但更多的時候,一個人的時候,沉默和悲觀依然圍繞著我,只有自己知道,那些“真性情”其實被藏得很好。
為什么會這樣呢,有時我也對自己呈現出的分裂的“虛偽”的狀態感到好奇,卻意識到,這或許就是自己無意識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篩選機制。
所有人都被溫和笑臉相迎,真誠以待,但只有那些聽過我的抱怨、見識過我的難堪,甚至被我的悲觀折磨過的人,默默通過了我的“篩選”。大部分的人被溫和地拒之門外,不是不歡迎,而是因為我的生活很小,外人限行。
或許很多人越長大會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溫和而冷漠的人,我們會把更多的耐心留給親近的人,而熟練禮貌地屏蔽過濾掉那些我們覺得不同路的人。
換而言之,對“合得來”不再奢求,對“合不來”也不再抱怨。
這些年心中視為重要的人數量持平,好像沒有怎么增加,卻也不怎么減少。工作后雖然結交了很多同事,但是卻很難和他們傾吐心聲。
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活得太消極,怎么能這么抗拒交朋友,怎么那么難開口向別人訴說自己的事情呢?
可是低質量的社交真的會讓人失去耐心啊,安靜時的舒適和暢快實在讓人著迷。
或許有的人之間就是沒有緣分,就是合不來啊,甚至就是磁場相排斥啊。
如果不合適,那就不要強求咯。
每個人各有特色,各有相應的氣場,如果是同性相吸,異性相斥,何不就這樣接受,坦然過日子呢。
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碰壁”后,不再試圖與所有人敞開心扉,深度交流,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友好地寒暄,說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彼此舒適,聊天結束,適時走掉,各自不再打擾。
比如同在屋檐下卻處不來的室友,比如那個總是讓你感到很不舒服的尬聊同事,或者那些在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甚至是一個你愛了很多年但最后發現大家并不合適的人。
這是逐漸養成的溫和的“屏蔽能力”:在交談中分辨出對方與自己不同,但不想去爭辯,只是默默保持距離。
成年人心照不宣,因為懂的人不需要爭辯,不了解的人爭辯了也沒有結果。
不需要用什么“苦難讓你更堅韌“、“錯的人讓你成長更多”這樣的理論自我催眠,有的人如果覺得相處起來不舒適,可以遠離,可以放棄,拉黑也沒有關系。為那些本來也沒打算一起走下去的人傷心,大可不必。
?不是每一段關系都要拼命維持的,把力氣留給重要的人和事就可以了。
就坦然地做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