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更生(原創)(微信公眾號:十斗山)
近日,湖北武漢一群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突然在網絡上走紅。
這份暑假作業不要求孩子們做題,而是和家長一起完成一項“21天不生氣”的挑戰。
據活動的發起者,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三年級1班班主任程紅老師介紹,這是她為全班44名同學布置的一道特殊的暑假作業。
看似時間不長,卻難倒了大部分的家庭,僅有一對雙胞胎與其父母挑戰成功。
老師在作業記錄中統計了一下,發現家長生氣的比例要比孩子高25%左右,而家長生氣的原因超過80%是因為孩子的作業問題。
都說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因此,“21天養成計劃”一度風靡網絡。每每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曬的各種計劃,心里雖有一絲羨慕,但總會還有些替別人擔憂的意味,這,有用嗎?不過,當看到武漢這所小學這個班級老師布置的作業后,卻深深震撼到了我。
“21天不生氣”,作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我只能明確地說“NO”。說實話,我一天都很難做到。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不知誰這么有才,如此形象表達家有上學郎的狀況。
做作業磨磨蹭蹭、文具丟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些孩子們的通病惹惱過多少家長。家長吵、孩子哭,家里能不雞飛狗跳嗎?更有甚者,網上還傳出被孩子做作業給氣出病,甚至到醫院搭支架的段子來。雖然夸張,但陪孩子做作業以致經常鬧出不良情緒,這似乎是不爭的事實。
焦慮,這是很多家長的心理。哪個家長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哪個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差人一等?有的把自己當年未完成讀清華、上北大的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有的要把出人頭地的重任卸到孩子肩上,所以見不得自己孩子比別人差,見不得孩子學習這么不認真、不用心。自己心里憋著一股子勁兒,眼瞅著孩子不上進,能不焦慮能不著急嗎?可問題是,這種負面情緒往往效果更差,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要想做到“不生氣”,家長最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多些耐心多些傾聽,放平心態,逐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開手腳,讓孩子在知識的海洋里暢快遨游。要盡量減少自己的負面情緒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和諧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