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人死后還有生命嗎?”
......
“全球十大作家”之一的喬斯坦·賈德曾說:探討哲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問一些哲學性的問題。
所以今天,讓我們從這幾個既簡單又高深莫測的問題開始,聊一聊哲學。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提出這些問題。據我們所知,沒有一種文化不關心“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
不可否認,哲學很有用。
它讓我們去思考世界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但哲學領域那些深沉的專業術語、錯綜復雜的學派思想、還有那些大部頭巨作,往往讓人望而生畏。
對于絕大多數的我們來說,哲學實屬“高不可攀”。
幸好,賈德為我們帶來了《蘇菲的世界》,他的成名之作,被譽為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暢銷全球,被35個國家購買了版權,翻譯成90種文字,并一度名列德國和美國的暢銷書排行榜之首。
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
賈德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的工作經歷,賦予了他筆下文字特殊的魅力,書中他用對話的形式講完了整個故事,哲學不再枯燥乏味,反而變得妙趣橫生。
1
整個故事,從一封奇怪的信開始。
14歲的少女蘇菲放學回家,收到一封陌生的來信,信上只有三個字:“你是誰?”
而后,還陸續出現了很多奇怪的事:
能看到另一個人的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的明信片、會說話的獵狗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出現在現實中的夢中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
每件事都傳遞給蘇菲一些信息,或者可以說是知識。
在一位神秘的哲學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小小的蘇菲開始了一段奇妙的哲學之旅: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中世紀、文藝復興,再到笛卡爾、馬克思、弗洛伊德……
這些燦若繁星的名字,串起了一個深邃的哲學世界。
在這場魔幻之旅中,我們跟隨著蘇菲一步一步走進哲學的世界。
我們追溯到哲學的起源,了解到它的存在是為了解決怎樣的問題;
也驚訝地發現,如果沒有哲學的存在,我們甚至都不能證明,自己是不是真實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以及最后那個耐人尋味的結局讓我們不禁思考:作為這個廣袤世界當中的一粒微塵,我們又該怎樣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2
你還對這個世界保有好奇嗎?
這是書中試圖讓我們察覺到的第一點。
你能想象嗎?如果把宇宙比作由魔術師變出來的一只兔子,那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
在最開始的時候,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這只兔子的細毛頂端,我們為這場不可思議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年歲愈長,我們也愈深入兔子的皮毛,并且待了下來,我們愛上了這舒適的地方不再愿意冒險爬回脆弱的頂端。
而唯有哲學家們,會踏上這一危險的旅程,他們是總是在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意識到這點的時候,我和蘇菲一樣停下來思考到:我們已經開始向著“兔子”溫暖舒適的皮毛深處往下爬了!
慶幸的是,一位哲學家攔住了她,或者說,攔住了我們。
問問自己:
上一次為一朵花開驚喜是什么時候呢?
我們居然有生命你不覺得令人驚訝嗎?
你是否太過于習慣這個世界以至于越來越遲鈍了呢?
......
我們未必需要像哲學家那樣“痛苦地清醒”著,但我們可以學習哲學家那樣永遠保持好奇心,才不會在日復一日中深入“兔子”溫暖的皮毛而不愿意清醒,以至于忽視了生命的美妙。
3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這是書中試圖讓我們覺察到的第二點。
當蘇菲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她覺得,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一定是個天才。
事實上,這句話的出處是大名鼎鼎的蘇格拉底,他的原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
蘇格拉底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去集市中找人談話,他用假裝無知的方式,通過不斷地提問,最后使對方不得不承認自己理論上的弱點,以此點醒他人,教他們學會運用本身的常識來領悟哲學的真理。
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卻也往往因此得罪他人,最后他在一次由五百人組成的陪審團的集體投票下被認定有罪而處死了。
蘇格拉底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個純真的孩子,只有他敢于大聲告訴其他人,他們所知道的東西是多么有限,他們是多么無知。
我們需要學一點哲學,就是為了讓我們認識到,世界是多么廣闊的,而我們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又是多么有限。
認識自己的過程是痛苦的,因此蘇格拉底才會那么不遭人待見;但這個過程又是很必要的,因為這是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就像書中哲學導師艾伯特告訴蘇菲的那樣:我們之所以會犯錯,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對的,而這就是我們為什么必須不斷學習的原因。
4
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
這是書中試圖讓我們覺察到的第三點。
哲學導師艾伯特在向蘇菲講述了許多哲學故事之后,突然問她:
“蘇菲,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活在某個人寫的某一本書當中呢?”
聽到這個問題,蘇菲大吃一驚, 艾伯特接著說:
“你難道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可能性嗎?我們現在說的每一句話,我們腦袋里思考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被這本書的作者所安排好的,我們只是他筆下虛構的人物,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呢。”
看到這里,我不禁問自己:我們會不會也是另外一本書里的人物呢?
與此同時,蘇菲發現“席德”這個名字不斷在她身邊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頻繁出現。
原來,蘇菲和艾伯特,都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們存在于席德父親的意識中,被寫進了一本書里并被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席德。
然而,他們并沒有就此屈服,反而決定逃出這個虛擬的世界,挑戰自己世界中的“上帝”,并開始利用哲學來完成挑戰:
利用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蘇菲確證了自己的存在;
利用康德的理性和自由的觀點,艾伯特看破了作者創造出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
他們還利用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來影響席德的父親成功實現了自己的逃跑計劃......
故事的最后,蘇菲和艾伯特莫名地逃出了書中世界,來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整個故事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劇終,在這場魔幻怪談落幕之后,我們仍然意猶未盡:
蘇菲和艾伯特后來怎樣呢?
對于讀者來說席德所在的世界又是另一個“書中世界”,那我們自己會不會是某本書中的虛擬角色呢?
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但至少我們看到了,女孩蘇菲從那封奇怪的信開始,推開了哲學的大門,并一步一步以哲學為手段,跳脫出書中世界,勇敢去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
正如蘇菲在最開始接觸哲學時得出的結論:“哲學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到的,但也許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
雖然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看清這個世界的本質,永遠無法確切地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既然我們已經活在這個世界上,那我們就必須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
而這或許就是我們普通人為什么要去學習哲學的原因。
作者:阿寧,慢七秒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