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若狐
無意之中,讀到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賽西·高夫,戴維·托馬斯,梅麗莎·切瓦特桑寫的《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此書的教育觀點完全不同于我們中國的傳統教育。對于我來說,讀后如醍醐灌頂,剎那間,便撥開了眼前的層層迷霧。
我有以下兩點收獲:
一,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
有了孩子以后,我和大多數父母一樣,總是想要竭盡所能的把自己幼年時希望擁有的東西統統奉獻給自己的孩子。
比如,我小時候家里窮,我的童年一直都是黯淡無光的。那時候我和妹妹玩的玩具都是親戚朋友家的小孩子玩膩了的破舊不堪的舊玩具。所以,當我做了母親以后,我就把自己在童年時求而未得的所有玩具全部想方設法地補償給了自己的孩子。
每次出門逛街,看到商店櫥窗里擺放的琳瑯滿目的兒童玩具時,我便兩眼放光,總是不由自主地就被吸引了過去,爾后喜氣洋洋地大包小包地采購回來,全然不在意兒子是否喜歡,也不在乎家里的玩具已經多得無處歸置。
比如,因為小時候曾經一個人走夜路,被狗嚇暈過。爸爸媽媽為了克服我對小狗的恐懼,家里便一直養狗,后來的我竟然也就特別喜愛小狗了。可是,當我升級為媽媽以后,想起過往的這段經歷,我就特別擔心我的孩子會被小狗嚇到。因此,每次帶他出門玩,我總是形影不離的伴隨左右,遠遠地看到小狗,便下意識地拉著孩子就快快地逃離。
再比如,每當我看到兒子樂此不疲地翻箱倒柜地找東西,把臥室、客廳弄的一團糟的時候,便怒不可遏,大發雷霆,每每更是依仗著自己母親的身份不由分說地對孩子進行橫加指責和懲罰,而從來不考慮到底是孩子犯了錯還是我自己自身心情不佳的原因。
所有的這些都不是愛,而是出于害怕。
真正的愛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放下童年、長大成人,這樣才能抵制內心的不安與惶恐,才不至于一味地在孩子身上寄托太多。
真正的愛是當孩子調皮搗蛋時,不是不由分說地就去打罵、呵斥,而是能夠忍住自己內心的怒氣與煩惱,耐心地向孩子詢問原因,而不至于把兩種情緒搞混淆。
這才是教育。
二,孩子需要真實的父母,與ta一起成長
當我們喜氣洋洋地升級做了媽媽/爸爸以后,卻發現養育孩子遠遠要比工作辛苦百倍。更重要的是,有了孩子以后,還要一門心思地操心孩子的生活,指導孩子的學習等等,心都不是自己的了。
書中有一個例子讓我深有感觸。有一位媽媽每天早上總是捧著本《圣經》在讀,并且邊讀邊在禱告日記本上寫東西。女兒說,她和媽媽都沒提起過這事,但是它對她和媽媽之間的感情有很重要的影響。每天看到媽媽那樣做,讓她覺得很安全,她可以完全信任媽媽。有人轉告給了她媽媽,那位母親很誠實而自然地回答:“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實在沒辦法。每天早上我都要靜下心來,一個人讀讀《圣經》,這樣做并不是想給女兒樹立一個虔誠的榜樣,雖然說句實話,我是想這么做的。之所以要讀《圣經》、做禱告,是因為情勢所迫,別無選擇,養孩子真是太艱難了,我一個人沒法扛下來。”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這樣認為:別人家的父母養育孩子無論怎樣怎么都那樣的輕松啊……/我們家的孩子以后長大了不聽我話了怎么辦呢……/孩子迷戀上玩游戲了,早知道就……
孩子需要的是自己眼中看到的真實的父母。一味地把所有心思強加在孩子身上,只會讓他不堪重負,同時自己也疲憊不堪。倘若我們不轉移視線好好的正視自己的內心,認清自我,那么對孩子的教育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正如作者所寫的那樣:
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人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這樣我們才能在身體力行中與孩子一起長大成人。
生而為人,我們也都是需要不斷地成長的,這是順其自然的事情。而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是要全方位的改變自己,與孩子一起彼此關照,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