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報刊上談吃的文字很多,也從來不嫌多,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這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
我們這個時代,自詡“吃貨”的人很多,懂得吃的藝術的人很少,甚至吃到過真正美食的人都很少。有些美食要付大價錢才能吃到,有些已經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活在了記憶中。
吃是一件樂事,對身體,對精神都是一種慰藉。推薦幾本美食書籍給大家,有美食,有故事,希望為我們的生活增加一些滋味。
我最喜歡的一位老作家,在大學吃著大鍋飯的日子里,我無數次想象,老先生筆下的黃油烙餅、昆明美食是什么味道。
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龍五子饕餮因吃得名,對吃的造詣可見一斑。所以,能稱得上老饕的人,可不是一般人。起碼見得廣,吃得精,品得細。
本書作者何新先生是著名學者、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印在扉頁上的頭銜一大篇,想來談吃只是閑來之筆,只是閑言中也透著學問的底子。
從兒時的美食到消逝的純種京白梨,從山野八珍到河豚魚趣事,穿插在北京最貴的日懷石餐廳的種種體驗,作者娓娓道來,新奇有趣,觀點獨到。
此書不是日劇《孤獨的美食家》的藍本,說句題外話,美食劇中我最愛《深夜食堂》和《孤獨的美食家》,尤其后者中松叔極具生活化的表演簡直將吃的魅力發揮到極致。沒有煽情的故事,只是簡簡單單的吃喝,卻因認真的樂在其中而打動觀眾。
再說這本書,作者村上龍是與村上村樹齊名的日本國民作家。本書最大特點是能將每種食物都與感情生活聯系在一起,語言風格很有日本的調調,喜歡故事的讀者不妨一看。
香江四大才子中,我覺得蔡瀾先生過得最為灑脫,七十多歲的年齡了,還是滿面紅光,帶著不同的美女世界各地吃吃喝喝。
《尋味》的序中,蔡先生按字母將有印象的各國美食從頭到尾列了一遍,當真是吃遍世界了!本書中詳盡介紹了國內國外的名店名菜,并配以歷史典故和插圖,標準的蔡瀾美食節目風格,簡單幽默有余味。
兩位作者成名于豆瓣,文字中帶著濃濃的文藝風格,是在認真講故事的人。帶著一點汪曾祺的感覺,幾篇故事讀下來很暢快。
很多女生說,會做菜的男人最有魅力,那會做菜、會寫書、懂生活的男人真是要人老命了。
尤其喜歡《下酒菜》、《胡適一品鍋》、《花生米與魚》這幾篇,看了后,細細一想,有點意思。
我大學畢業在書店做了幾個月,第一次看到高木直子的手繪本,從此成了直子迷,幾乎收集全了她的繪本。
每當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就會默默抽出一本繪本,讀上幾章,就會被其中樂觀的情緒所感染。
直子的美食系列,描繪了她在日本各個地方旅行和享用美食的經歷,進的都不是什么高檔餐廳,但可以看到日本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還有許多聽也沒有聽過的奇特小吃。跟著直子去旅行,讓心情放松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