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古典老師在“得到”APP上開設的《超級個體》專欄的學習總結,第一周,主題是“未來5年的職場趨勢”。
1.未來職場的定位坐標是什么樣的?####
一個體系里面,單點價值的突然變化,往往隱藏著整個職業價值坐標的變化,而價值坐標的背后其實就是一個新機會和破局點。
傳統的職業坐標系是金字塔型的“行業x企業x職業”,看一個人的能力或社會價值往往使用“他在xx行業xx企業做xx”的模式就大體足夠了。它有扎實的根基、清晰的界限,是一種典型的陸地式坐標系。
而隨著企業/組織壽命的變短,老一輩人口中的“鐵飯碗”早已不在,年青人心里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一個企業呆上一輩子。與此同時,行業變化更是飛速,且行業與行業之間越來越沒有邊界。這讓身在職場的人經常覺得很慌,好像自己什么都能干,但又覺得誰都能威脅/替代自己。
在行業、企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將焦點放在了新的職業坐標上。他們關注自己的成績/產品,多過關注能爬上的職位;他們關注同行圈、同業圈、粉絲圈,多過關注同事圈。
這個新的職業坐標系里,衡量一個人的能量開始用“圈子x能力x特色”的模式,自我介紹也變成了“我是混xx圈的,我有xx標簽,我擅長做xx”。個體在這個坐標系里變成了一個個發光的水母,用自身的能量,幅射、影響到周圍的半徑。沒有固定的位置,沒有分明的界限,是一種典型的海洋式坐標系。
圍繞新的職業坐標系,我們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從圈子、能力、特色來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
- 走出去發展圈子,尤其是同行圈和同好圈,不斷鏈接弱關系。強關系基于情感鏈接,弱關系基于信息交換。一般來說,強關系的人因為與自己在經歷、經驗、認知上過于相似,而在多數情況下并不能在有需要的時候有效地幫助你。而基于信息交換的弱關系,在平等的基礎上,反而有可能是更可靠的助力。
- 在圈子里找到自己的差異化能力優勢,并加速提升。能力的提升需要三樣東西,新知、練習、反饋,圈子可以給我們提供有效的反饋。多與同儕(chai)接觸,不要總想著在家里憋大招。
- 差異化能力持續放大,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吸引同好,同好形成圈子,持續強化特色,吸引更大更好的圈子。
2.未來職場有哪些能力會更增值?####
暢銷書《全新思維》作者丹尼爾·平克說,6種關鍵能力,將協助我們開發新時代不可或缺的全腦新思維: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在新的職業坐標系下,設計感、講故事、整合、共情、玩樂、意義感,這6種高感性能力會更加增值。設計感和講故事幫助我們產生影響力,整合、共情、好玩幫助我們提高競爭力,意義感幫助我們實現自我驅動和領導他人。
電視劇《如果蝸牛有愛情》里與內容高度匹配的三只松鼠品牌廣告貼入,《奇葩說》里馬東每次在節目開始和節目當中念的花樣百出的贊助商廣告,都是設計感、整合、共情、娛樂感集體開腦洞的產物。
要說一下“意義感”,它存在的價值,用李海峰老師說的“管理付出,不如激發投入”來翻譯,再合適不過了。當一件事情有了意義感,就能抵御結果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的影響,讓人更關注做的過程。正如閱讀《超級個體》專欄這件事,我賦予它的意義感是讓我對自我和職業發展有更清晰的認知和更深度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以前想不清楚的問題得到解答,職業焦慮感減輕,每天發朋友圈倒逼自己輸出,這些就已經遠超出199元/年的訂閱價了。
3.未來職場有哪些職業賽道?####
物理學家塞薩爾在《增長的本質》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今天的社會和原始社會的不同,本質上來說是物質排列方式的不同。比如橡膠、鋼鐵、皮革這些,從原始社會一直就有,但是現代人懂得更好的排列組合,把它變成了一輛汽車。
所謂排列組合,其實就是信息加工。企業的核心功能也是信息的生產、營銷、推廣。作為個體的職業賽道,按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也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媒體人:傳播擴散信息,如銷售、公關、新媒體、講師等
- 產品人:挖掘生產信息,如程序員、產品經理、研發制造、手藝人等
- 運營人:鏈接媒體人和產品人,如大部分的行政、互聯網運營、各級管理者、投資人等
結合自身能力與崗位要求,以及想要發展的方向,明確自己的賽道,才能不做無謂的比較,聚焦自己的方向。同樣的道理,在學習DISC之后,我心態變平和,是因為我發現我完全沒必要與他人做無謂的比較,或者看不慣某些類型的人/事。一些人,跟我可能不是同一賽道的人,但不是對手,恰恰有可能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來做。最近老板說我們的品牌廣告商業產品/策略職能缺失,當前廣告后臺與媒體的關系更像是外包,后臺與銷售的聯系脫節,而這種狀況繼續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條。我原本沒想通的問題是,其實商業廣告產品/策略的工作在媒體側,我們有在做,并沒有缺失。想通了之后發現根本矛盾在于,雖然我們有在做,但并不專業。
- 媒體側應該要發揮“產品人”的作用,去挖掘更多的廣告流量、更多的創意玩法。
- 銷售側繼續發揮“媒體人”的角色,幫我們去售賣資源。
- 而專業的商業廣告產品/策略職能,應該依托于后臺搭建,以“運營人”的角色鏈接媒體和銷售,完成整個品牌廣告價值最大化的鏈路閉環。
古典老師說:如果把這三種人比作大腦神經網絡的話——產品人是神經元,產生電信號;媒體人是軸突,傳輸電信叼;運營人是大腦前額葉部分,調配這些信息號的產生和傳遞。
所以,需要補充一點:人應該三種能力都有,其中有一個是比較強的,另外兩個要能識別什么是好的,能找到最專業的人合作。
4.未來職業會有哪些變化趨勢?####
1)外包的產生與內部抗衡
各行各業內可以被規范化、信息化的領域,都在完成三個階段:規范化分工、技術化提效、互聯網化放大。前兩步提升效率,后一步作為杠桿放大影響力。
在一個公司內部,需求高于產量,就會形成職位/職能的拓展,甚至是獨立部門的建立;產量高于需求,就會導致向外接活,這個職能就從公司內部走到了市場外部,由公司子機構成為獨立運營的外包子公司。
個人也是一樣,產量高于需求的情況下,從企業員工到個人品牌是必然的趨勢。
古典老師說,作為員工,在面臨這種變化時可以有2種方式來應對:一種是自己按照這個進化路徑走,壯大擴張,成為全市場的外包;一種是自己深刻理解業務,形成與企業的深度聯盟。
2.持續差異化內容導致馬太效應
持續輸出差異化的內容是吸引注意力的核心,有持續生產能力的人和組織越來越強,形成一個又一個“IP”。而同質化的內容和服務,無法吸引人的注意力,會逐漸消亡。這正是馬太效應的典型案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3.中間商、信息差、價格差的業務很難行得通
互聯網讓信息的獲取成本越來越低,信息越來越透明,傳統的以“信息不對稱”為核心利潤點的企業/職業,生存越來越難。
4.什么在消亡,什么在進步?
- 能夠被規范化、技術化的工業、基礎體力和腦力工作在消亡。如制造業工人、白領、法律咨詢、保險計算、工程造價、司機、銀行柜員、編輯
- 使用人的獨特能力創造價值的職位在崛起。如匠人、畫家、音樂家、服務員、知識管理和個人規劃專家、講師、產品體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