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捭闔
一、不變的變化、確定的不確定
鑒往知來,歷史的車輪滾動向前,既有周期性的似曾相識,又有波峰波谷的迭代轉換。圣人之所以能夠先知先覺,是因為他們善于分辨事物背后的陰陽分合之道,既能掌握普遍規律,又能辯證對待個體差異。不變的只有變化,小的變化總是嫁接在大的不變之中,大的動蕩又多歸集于微觀變量的積累。陰陽相生、剛柔并濟、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動態平衡、質能守恒是圣人處理世間事物的真諦。
二、捭闔的定義
捭闔之術,其實就是陰陽易理,也是唯物辯證。四季萬物,縱橫捭闔,都是陰陽之道的具體體現。利用變化制造變化,將變化為我所用,即是捭闔之術(亦即溝通、游說之術)的核心要義。相由心生,心由口出,人的意愿、喜好、焦慮、智慧,都通過語言表露,學會說話、善用一張嘴,即捭闔。
捭,就是主動開口說話,是動,是好的(多數人認為),是陽;闔,就是讓對方閉嘴,是靜,是不好的(多數人),是陰。
因此,捭闔之術的運用過程中,嘗嘗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溝通方法論。
1、陽言:利用對方愛聽的語言去說服、鼓動,如長壽、安樂、富貴、名聲、愛好、金錢等;
2、陰言:利用對方厭惡的語言去威脅、警醒,如死亡、憂患、苦難、刑罰、失望等。
基本的邏輯就是:用卑下的陰言打動小人、用崇高的陽言說服君子。如果善于運營,捭闔之術,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如何考察用人
世間人的品行千差萬別,有好就有壞、有忠就有奸。對某些人可以溝通、有些人只需閉嘴,有的人該贊揚,有的人則需打壓。溝通講求方法,要順應每個人的特點。
step1:引導表達、掌握實際情況
起用一個人之前,首先要審定其品質如何,摸清人品虛實和性格強弱。基本做法是:利用合適的機會,一方面公開贊揚或放權,人為為其制造、放大順境,使其精神松懈、暢所欲言,從而發現其志趣、意圖,另一方面,也利用適當貶低、質疑、孤立的方式激將,讓被調對象講真話,流露實情。兩種不同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挑動讓人講真話。
step2:設置順反情景、考察是否可用
在了解一人實際情況之后,一般有兩種做法,要么親近拉攏、敞開溝通、制造順境,要么冷落疏遠、刻意打壓、制造逆境。前者,目在于測試其是否能與管理者或組織有情感共鳴,后者,目的在于觀察其抗壓能力和是否對于組織忠誠。
step3:評估能力、準確定位
仔細評估該對象(員工、下屬)能力與自己(管理者、領導)的差距,準確定位雙方關系。這里的能力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業務能力或技術能力,其二是戰略眼光或分析問題的能力。評估的結果有三種情況:1、如果下屬與自己的能力相近,或與我們的差距較?。ㄓ刑嵘凉摿Γ?,同時價值觀一致,則可以留用、配合、相機提拔;2、如果下屬與自己的能力差距較大(較大程度高于或低于自身),則均不可用;3、能力相近,但價值觀不一致、主要是不符合組織文化和管理者三觀,則也應該拒絕使用。
四、總結
世間所有好壞、成敗,都可用陰陽捭闔之道加以掌控和駕馭。陽以動為特征,故主要表現為進??;陰以靜止為特征,故主要表現為閉藏。陽動必然顯現出來,陰止必然潛藏進去。陽發展到極致就成為陰,陰超過了極限就變為陽。用陽去撥動事物,是為了讓它按照自身規律發展;用陰去安定事物,是為了讓它鞏固自己的形態。陽謀統御陰謀,強調德行、順勢;陰謀輔佐陽謀,強調外力、剛硬。
陰陽之間相互轉換、互相作用,即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也是高效溝通的不二法門,集中體現在捭闔之術。
第二章 反應
鬼谷子全書講述的內容即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縱橫捭闔之術,白話而言就是溝通技巧,并通過溝通技巧所體現的處世智慧。本篇是第二章,所謂“反”,指反復試探,而“應”,則指對方回應。
自古以來,道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所在,道的核心在于:借古觀今,由此及彼?,F今辯證的道理,都早已存在千百年前的事物之中。
一、以退為進,以反窺正
說為動,聽為靜。通過多聽少談,可以充分了解對方的意思。
每當發現了侃侃而談之人的前后矛盾,立刻予以質疑,對方一般會有相對真實的反饋(語言或情態)。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即象),這些信息又可以用以類比、推斷。象(信息、表象),即外在;比(類比),即歸納、規律。以靜聽來探求別人的言辭意圖,好比釣魚和補獸,以靜聽為餌試探、以反問張網捕獲,引出對方之象,從而通過推理、歸納,掌握對方的真實情況。
二、順水推舟,因勢利導
然而,也有例外情況。如果對方不為我方之靜聽或反問所動,雙商夠高或者對溝通之人先天存有防備,則需要改變策略。當以言語動之以情,迎合隨即引導,進而得到實情,掌握對方心意的主流。圣人常以此方法來教化愚鈍之人,或感化啟迪智者。所以,自古那些善于溝通的人,經常是順、反手段結合,來探查情況。
三、替換變量,求得常量
如果仍舊不能查明對方的實情,一般是因為對方表達不清楚或我方理解偏差,導致我方獲得的信息不明確。此種情況,要變換溝通方式,或假設條件,或溝通場景、時間等,及變換象和比,然后再帶入第一(反)、二(順)步驟,最終得出我們期望探查的信息。
四、發散集中,見微知著
我們想要聽對方講話,自己就要沉默;想讓對方張揚,自己就要低調;想要樹立威信,則就要甘于先處于弱勢;想要得到,先要給予。想要讓對方講真心話,就要學會共情、共鳴。所有這些,都是辨別真假的方法。總之,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去聽取別人的言辭,去考察其言辭中涉及的事理,去考辨萬物,去辨別事物性質。有些事情雖然看上去和我們想要探求的事物無關聯,但往往見微知著,由此及彼,所謂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五、由此及彼,由己及人
若要了解外界的人或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了解自己開始。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相應著伴隨出現,就像比目魚要雙雙并行一樣,也像光和影、聲音和回音。有了這種認知,再去探查別人的言行,就像用磁鐵取鐵一樣輕而易舉。我們即便發出很少的信息,也能反射回很多波段。在實操的過程中,多注意正、反轉換,隨情形變化。當對方沒有表露內心時,我們要用圓通靈活的手法去引導他;當對方已經敞露實際時,我們就用一定的準則去約束他??傊?,既要按照預先制定的規則去做執行,又要時刻保持辯證圓融的靈活性,如此就會相不外著,是謂至高的境界。
第三章 內揵
本篇大意是講謀士文臣如何與君主溝通。因為有一定的時代背景(畢竟幾千年前的時政),文言如果直譯大多是教人如何取寵見用、投其所好,有些過度諂媚的意思,不過筆者認為應該辯證對待,結合當代實際,其深意則類似向上管理,即下屬如何通過溝通來達成目的、并與上級的制衡方法。
一、了解規則才能開始游戲,知彼、成人才能達己
每個組織都有自身的游戲規則,上下級的關系一般比較微妙且復雜,常態是距離產生美、越想得到越得不到。有的人主動投奔、靠攏卻反而得不到重用,有的人看不上你卻偏偏被上級重視、視作人才;有的天天搞人脈、搞關系卻在領導面前得不到重視,有的人八竿子打不著,領導卻對其朝思暮想。
所謂親則疏,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空間上或體系上客觀距離遠,上下級沒有直接厲害關系,所以一般能容易親近;二是出于保護親近之人的目的,有意思做疏遠、隔離。想要在一個體系內得以生存,前提是搞懂這個組織的游戲規則,搞懂上級的想法和風格,很多人還沒弄懂游戲規則就出牌,后果只能是早早出局。了解了組織規則和上級的意圖,倘若還能夠順勢而為、借力打力,就自然能在組織里如魚得水,起碼能保獨善,敵人也拿你沒什么辦法。
二、造勢、做局,亦圓亦方
內,通“納”,指君王采納意見;揵,進獻計策、給上級提建議。下級處理與上級的關系(尤其是在提建議時),在獲悉用意、搞懂規則之后,更要因勢利導,憑風借力好過逆勢徒勞。
Step1:功夫做在桌面下,端出來的菜品相不好寧可不端,基礎資料要扎實,情況尤其是周邊情況要先搞清楚。同時公開闡明觀點時,一定是選擇題,態度要有,但不是只拋一廂情愿,既要談得、又要講失,必要時還得swot俱全。
Step2: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主要是站在上級的視野回看問題,為他的訴求和項目形勢、行業趨勢找到結合點。一把鎖開一把鑰匙。
Step3:加入時間軸,辯證的對待過去和未來。和上級談過去,做總結,順著說;和上級談未來,講趨勢,則要留有變通的余地,太過依附上意顯得沒有見地,同時上級的觀點大部分時間也并不正確,很少有領導能兼顧管理和業務。
總體來說,就是既要了解行業趨勢,社會形勢,又懂得變通的表達,講清楚,還要讓對方聽進去(共情,或共理),兩者不可偏廢。同時,自己心里要有桿秤,不能因在局中而陷入局中,因乘風起勢而無法自拔,時刻清醒、方圓有度。
三、矛盾是常態,接受矛盾、打通人和事
在上下級共事過程中,意志不一致是常態。而我們提出的意見得不到批準,大部分時間是沒有摸清領導意圖,另一種情況就是人的問題,即領導與你貌合神離。在一個體系內,如果實情得不到領導支持,神仙也幫不了你。
所以,在日常中,僅以工作環境為例,如果技術、業務上能力沒有太大問題,遲早要考慮下一步就是人際能力,這是一個線性的、無法跨越的工作成長階段問題。當然,不排除一少部分人先天是市場型人才,即對人際關系天生通透的人。不過,我的總體判斷是,由人到事相對容易,而技術型人才在考慮人際問題時往往更難轉換。而無論如何,打通人和事,是工作邏輯上能夠再進一步的先決條件,只有打通了兩者,才能所謂回歸本心、回歸自在,找到自身的價值,所謂進退自如。
四、看淡結果,亦避亦趨
知進退、有分寸,是個極好的品質。因為時間的人和事林林總總,并不是所有都符合道德仁義禮,上級也如此。在跟上級共事過程中,要注意分辨其人品,及與自己是否為同類或相近價值觀。在明晰其人后,如果要留,則依上述1-3刑事,如果要走或未來要走,則應灑脫決絕。當然,無論去留,其中的對上管理和溝通策略都應知曉、有備無患。對于不能共事的領導,尤其是那些人品低劣、近奸遠能且短視無為之人,不妨先逢迎,再引導,如果確實不能合作,則擇機離開。此處的機,一般指趁亂而走或功成身退,類似張良之于劉邦、范蠡之于勾踐。畢竟人生一世,著實無必要執拗于一時一地,留得青山必成其用,不成其用不過淡然。
第四章 抵巇
百度百科將“抵巇(xī)”簡單解釋為鉆營,是個顯著的貶義詞。覺得不妥之下,又去查了第七版辭海,后者引用韓愈《釋言》中的一段表述,將其概況為“乘間而入”,認為貼切許多。所謂“抵”即抵擋,“巇”指間隙、漏洞,比喻弱點或薄弱之處。本章所說的“抵巇”之術,實際是力出一孔、單點破局的妙用。
一、防微杜漸,抓大不放小
世間萬事萬物分分合合,有其內在規律。有的近在眼前卻視而不見,有的遠在天邊卻了然于心。眼前事不察,主要是因為沒能細致入微辨別事物特征,相距遠的事物能夠了解是因為有大局觀,能夠鑒往知來。
有小裂縫、小問題,如果不能防患于未然,就會釀成大錯。而善察之人,能夠在禍患剛顯露之時,采取適當手段引導,伴隨變化而動,其后以新破舊、取而代之,這就是抵巇之術的基本原理。
二、慈悲心,做雷霆事
小到為人、處世、職場生存,大到教化、治國、宇宙奧妙,無不遵循抵巇的原理。在使用的過程中,要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亂世多無賢主、小人當道、智者藏拙隱退,社會秩序混亂,這就是小縫隙。遇到這種情況,需要辯證對待:1、先以慈悲心看眾生,權且將世道當做可以挽救,查補漏洞使其“巇”得到彌合;2、若實在扶不起來,則聞風而動、破舊立新。
三、靜待時機,不動即謀
有缺憾是常態,萬事萬物都有縫隙,也有規律,需用心查明。所謂圣人,不是盡善盡美,而是接受矛盾、接受殘缺,發現規律、順勢而為。固然生逢盛世、縫隙較少,則可以潛藏修心、等待時機;一旦有隙可循,遵循抵巇之術進行謀劃。以小窺大、以反擊正、以不變應萬變,實為天地神。
第五章?飛箝
從飛箝這一章開始,鬼谷子的原文開始越發晦澀,且與前后章節嵌套,閱讀難度加大,非靜心不能得其要義。“飛”,即稱贊、褒揚;“箝”,是指控制、牽制。通俗講,即以贊揚起勢,爭取信任,而后順勢鉗制、掌控,使之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圖行事,所謂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一、對下用人:始于一心,成于飛箝
先看和我們是否一條心,才能為我所用,這是一個基本點。那些有異心的人,才能越突出,越不能任用。對于選定的人才隊伍,可以利用飛揚之術探查其真實意圖和興趣所在,進而順著對方的思維軌跡游說、闡明自身觀點,配合捭闔之術,以達到鉗制的目的。對于那些不能輕易被飛箝之術打動的人,鬼谷子的做法更為直接,得不到即毀了它,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毀之。意思即,先試著以繁重工作進行奴役,不能達成的,則找尋弱點進行脅迫,當然這里的脅迫分為陰陽二種,陽之脅迫比如發現對方的性格弱點、心智缺失加以利用,陰謀則是找到對方犯錯的小辮子加以威脅,這里又涉及抵巇之法。
二、向上管理:善于擇賢,同頻可棲
對于古時君主,或現時領導,下屬也應學會觀察、衡量他的真實才干,在有選擇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賢明之人配合。只因此時,上位者的好惡和下屬的好惡能夠通過飛箝之術統一,而不至于過分遷就有偏差的上意,導致自身的價值準則失衡。善于使用飛箝術的人,既可以抓住其弱點、葉底藏花、多設置幾道防火墻,又可以在恰當時候制衡上位、引導上意,這就是飛箝之術的妙用。
第六章 忤合
“忤”,是忤逆、反忤、相悖的意思,“合”則是趨合、順應、相向的意思。所謂“忤合術”字面意思是反對與順從,內里是辯證的處世技術。雷軍和許達來成立的風投機構取名順為資本,其實就與這一章的標題異曲同工,順勢而為,從本質上講,反也是順,或小反包含于大順。
一、此一時彼一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事物的發展變化,就像圓環循環往復、動態轉換,既有連續性,也有獨立性。高手善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世上沒有永恒富貴之人,做事也沒有永遠固定的樣式。因此,需要兼聽、博引,順應天時、地利、人心,策略方針隨著事態的變化而轉化。
二、德需配位,多大筆頭寫多大字
趙本山在《一代宗師》里對梁朝偉說,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褲衩。雖然表面是講年輕人別不知道深淺,講究一個火候。大道至簡,說的也是這個忤合的智慧。鬼谷子說,忤合之術,用于天下就要有宏觀視野、體察天下,用于國家、就要深刻的了解一國的國情、人情,用于個人則首先需要評估這個人才智、氣度、能力的極限。單老在評書里常說的大筆寫大字,大人辦大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德需配位。
三、動中得靜,走著才能平衡
求穩不得是常態,人生一世,難得輾轉。善于忤合之術的圣明之人,大都能夠心懷天下,即便如伊尹、姜子牙,也是一世漂泊,且安于漂泊。比如,伊尹曾經五次歸附商湯、五次歸附夏桀以探求天命之所歸,最終合于商湯而受到賞識、重用;呂尚曾三次依附周文王、三次依附殷紂王來探求天命之所歸,最終合于周文王而被拜為軍師。然而,這些名人的幾進幾出,并非是盲從,而是在充分認知自身特點,君主長短,天時變化,地勢人情,的基礎上,所做的綜合決斷,做出決斷不后悔。忤合之道的終極愿景是:行止由心,進退自如。
第七章 揣篇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古代善于周游列國、把天下為我所用的人,必然要衡量天下的權勢,揣摩各個諸侯的實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調查的不準確,就不能洞察各種勢力的差別和隱于暗處變化的征兆。
什么是“量權”?
包括疆域范圍、民眾和財物的多少、地理地勢是險惡還是平坦,熟知其優劣。也包括一國之君主用人之道,是否親賢遠饞,與誰心腹,下屬中是否有能人。更包括國家發展之天時、階段,人心向背等等。總體來說,量權即就是調查一國之天時、地利人和。
什么是“揣情”?
其實是第二篇“反應”的方法實踐,即在對方喜悅和恐懼時,針對不同心態進行順、反測試實情。而對于那些喜怒不行于色的人,往往不容易物喜己悲,可以換個時機再行溝通,或轉向其周圍之人間接探查,人心內部發生變化,必然要通過形態顯現于外表。這就是所說的揣測內心的方法。
所以,謀事,首要做調查;謀人,首要測其內心。不論富貴貧賤,行事的基本法則如此。也許有少量不調查、不揣測人心的成功者,但這種成功往往隨機而難以復制或持續。深謀遠慮,掌握真實情況,是成功的基石。
第八章 摩篇
摩是揣之術,是操作層面,兩者互為表里。
先利他,后利己,無往不利。自古善于觸摩之人,就像臨河釣魚,魚兒只能看見魚餌、不見釣鉤,所謂投其所好。
能掌握這種方法的人,往往世人只見其成事、不見其成事之法,逢戰能勝、卻依然平易近人、并不被人所懼畏,在隱秘中試探并成其用。謀之于陰,而成之于陽。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藏即濾,隱藏實力、過濾掉以貌取人的勢利小人。施小惠,以安民。
十個慣常的套路:
對待簡單人,可以平和一點,正常溝通;
對于正直的人,直率一點往往效果較好;
有時可以投其所好,讓人喜悅;
對于急躁的人,則可適當激怒,讓其顯露本性;
對于沽名釣譽之徒,可以給予適當名聲;
必要時、當斷則斷、少思多做,采取必要行動,提升促成效率;
對于廉潔之人,迎合對方追求;
對于誠信之人,以情曉之、感染對方;
對于貪圖小利之人,以利益迎合欲望;
對于驕傲之人,以謙卑迎合自尊和虛榮心。
鬼谷子說,世上有三大難事,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一是謀略周密,算無遺策;二是說話讓人聽得進去,言聽計從;三是只要接手、辦事一定成功。其中,謀略想要做到周密,一定要選擇交心之人、同道中人,所謂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說話讓人信服,要講究方法和時機,更重要是迎合其需求,不能太主觀;辦成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世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發現征兆要及時抓住時機,事情成功了卻不固步自封,久久為功必然化成天下。
第九章 權篇(部分)
無欲則剛,隱晦于明。
與智者言,依于博。
與聰明、智慧的人溝通,要憑借淵博,贏得尊重。
與拙者言,依于辯。
與笨拙的人說話,要通俗易懂。
與辯者言,依于要。
與能言善辯的譏誚之人說話,要簡明扼要,說得太多、易被抓住漏洞。
與貴者言,依于勢。
和有地位的人說話,要有氣勢,不卑不亢。
與富者言,依于高。
和有錢人說話,要顯得高雅、廉潔,避免流露諂媚。
與貧者言,依于利。
和窮人溝通,要講究實際利益、設身處地,避免假大空。
與賤者言,依于謙。
和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低調,不刺傷對方自尊心。
與勇者言,依于敢。
和勇敢的人說話,要果敢、直率,容易意氣相投。
與過者言,依于銳。
和有過失的人說話,要直接、尖銳,敢于擊中要害。
第十章 謀篇
有問題就有對策,因果往復,掌握實情、抓住為什么,才能解決問題。一般的謀略可分上中下三個梯次,奇謀往往不是從零到一,而是源于前人栽樹的經驗延續。就像鄭國人進山采玉,以指南針厘定方向,我們謀劃做事也需要一些指引方向的抓手,最基本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優劣、明確所處環境的階段、掌握實際情況。
一、先平衡,再共贏
利益相關方的親疏關系,根源在于是否可以共贏,而不在于其目標、好惡是否一致,能夠共贏自然會親近,只有一方受利自然合作不成,這是人之常情。墻體崩壞大都是從縫隙開始,樹木折斷往往在關節處發生,縫隙與關節,就是墻體和樹木的利益平衡點。
外在情況發生變化產生問題,有問題就需要相應謀劃,要落實就要用到計劃,計劃出臺前需要經過論證,論證需要有效溝通,溝通成功就要實施,實施前也要留有余地,有進有退整體方案就圓滿了。新事物層出不窮,內在道理和行事方法往往相通。
二、就什么米做什么菜
仁義之人仗義疏財,利誘往往沒有用,不如以正義打動;勇武之人威脅、恐嚇沒有用,但可以示弱以求其庇護;智慧之人不要試圖欺騙他,但可以向他講明道理,以事業心邀約。這三者,都是可以為己方所用的人才。與此相反,與愚蠢的人溝通不需解釋太清楚、將傻就傻,與不肖之人合作因其心術不正可以恐嚇,貪婪的人見利忘義可以曉以明利。再進一步,這反應的內在聯系是:強大源于弱小;正直脫胎于彎曲;富足因有貧乏作為對比。
對方若是表面親近而內心疏遠,己方游說的重點應該放在改變對方內心想法上;對方若是內心親近而表面疏遠,己方游說的重點應該放在改變對方的表面態度上??偠灾褪琼樒渥哉J、借力打力,因就著對方的強弱、直佞、貧富,來相應采取方法,從而使對方接受己方的意見,這就是所謂的計謀。
三、由大到小看,從小往大干
應用計謀時,與其高談國家利益不如具體到個人利害上,大談個人利害不如彼此雙方利益捆綁,唯有利益捆綁更能獲得對方信任。常規謀略的效果往往不如奇謀妙計,適當時機劍走偏鋒,無往不利。此一節,兩個關鍵詞:利害捆綁、想在人前。
四、知之為知之
交深言淺,則疏遠,交淺言深,會給自己找來禍患。忌爹味太重,好為人師。只有了解的人,才可以使用;不了解的人,關鍵事情上必然不會重用。
五、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為人處事,自己掌握主動權非常重要;被別人控制,就是被別人掌握命運,受人指派。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操盤。所以,聰明人隱藏自身,愚笨之人為人一眼看穿。依此推論,愚人即便積極勤奮,也難有作為。所謂,愚笨勤奮在智慧深謀面前的降維打擊。
六、謀,源自經典、高于經典
常言道:“天地造化之極,如高山高不可攀,如深谷深不可測;圣人謀略之奧,隱秘無形人不知,匿影藏形人不見?!苯浀渥蛹倚湃柿x,固然重要,但僅僅是為人基底、做事中規中矩而已。能理解到謀這個層面的人,就真正可以共事,近似“存天理,滅人欲”了。
第十一章 決篇
當斷則斷。
凡幫助他人決斷事物,必定要打消其內心顧慮。人們多趨利避害,因此游說之人(或乙方)要善于誘導,得知其本心,消除偏見,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決策。所做決定要讓對方看到好處,一旦看不到利益,業主方往往不會滿意。有時即便事實有利,但對方看不到也沒有效果,要讓這利益直接顯示出來、浮于表面。為人服務、幫人決策,不能夠給對方帶來好處,這種輔助決策本身就是失敗的。
圣人的成事法則有五條:
1、以正直手段公開感召;
2、以權謀手段私下制約;
3、以誠信仁義情感結盟;
4、以舞臺化假象蒙蔽對方;
5、有時也以平常手段普通處理。
其中的陽謀,要求前后一致、言出必行,陰謀則要虛虛實實、真假難辨。與此同時,還要重拿輕放,以平常手段執行,不顯山露水。
在最終決斷之時,既要用過去的經驗來分析,也要預測未來的走勢,并結合當下進行檢驗。
1、替權貴謀事,雖有小風險、但可留名,可決斷,但記惠譽同因;
2、凡能輕易實行的,可馬上決斷,但記知易行難;
3、雖花費較大精力,但不能不做的,宜馬上決斷,但記小火慢燉;
4、能藥到病除、解決當下問題的,宜馬上決斷,但記長線養魚;
5、能帶來長久福利的,宜馬上決斷,但記積小成大。
做決定是萬事萬物的關鍵,上到廟堂國家、下到社會小民,其困難顯而易見。因此,君王也多求神拜佛來征詢意見。當斷則斷,是一生的大課題。
第十二章 符言
這一篇是鬼谷子保存至今最后一部分內容了,后面兩章據說已失傳。
符言類似規則、原則,是給予決策者的實操要點手冊。
1、關于心態:善于給予,謙和寡欲,心平氣和面對爭斗。
2、關于看問題:若想世事洞明,重要是角色置換、發動群眾,避免井底觀天、蟬不知雪。
3、關于聽取意見:不要遇事立即答應或拒絕,多聽少言,多看少動。
4、關于獎懲: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用,畫的餅不能不兌現。處罰時,貴在堅決,要罰就要罰到疼。
5、關于提問:虛懷若谷、海納百川,善于多方咨詢。
6、關于遵循規律:萬事萬物都有客觀規律,找到因果聯系才能找到問題的切入口,解鈴還須系鈴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7、關于溝通:作為優秀的決策或者管理者,一個基本素質是人情練達,要保持體系內的溝通渠道順暢,同時松緊適度、做到心中有數。
8、關于分辨小人:世間奸佞也有其內在規律,好人之好各不相同,壞人之壞往往有跡可循。
9、關于名實相符:一個人的名望地位需要與其能力或內在品質相符,如果德不配位或者龍潛在淵,都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