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越辯越明!
今天討論主題:為什么父母付出那么多,孩子卻感受不到愛?請大家各抒己見。
?1.? ? 陽陽老師:我覺得我付出了很多給孩子,卻不是他想要的。我覺的冷,我穿的多,讓他也多穿衣服,他嫌我煩。所以看孩子的需要,需要什么給什么。他需要自己選擇多穿還是少穿衣服。
2.? ? 簡單快樂老師:因為,你壓根沒走進孩子的心里,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物質,情感還是其它。貌似以愛孩子的名義為孩子好,也許是給孩子增加了負擔,返回來沒準孩子還得考慮大人的心情做一些違背自己的事情,適得其反。所以,想要與孩子達成共識,必須走進他的心里,對癥下藥才能有效解決問題,關系好了一切都好解決。
3.? ? 李菁老師:孩子有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只有孩子說了算。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并不是每個父母都會如實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孩子接收到的往往是指責,批評,不被尊重等等。每個人都是生而向上的,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肯定,可我們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金錢,恰恰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沒有給到孩子心理上的營養,孩子會認為我們只關心他的學習,不能容忍他的缺點,不允許他有休閑的時間,不關心他內心的想法,不關注他這個人,所以雖然我們感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孩子并沒有真正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
4.? ? 龍豆豆老師:你的愛如果就是愛他本來的樣子,堅信他就是這個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接納他一切的情緒背后有正面的意義,相信他會綻放他自己的生命光彩,等待他慢慢地迎來他的春夏秋冬,了解他的類型,給他需要的陽光土壤雨露營養,和他共頻,聆聽他,給予他,即使不舒服時也能身心合一的告訴他,我很難過。所以當你的付出是這樣的愛,方法又對了,他怎么能感受不到愛呢?每一個孩子都是向陽而生,每一個孩子都忠于父母,他們對我們的愛,有的隱藏,有的用另一種方式表達,有的……只要我們去觀察,打開,愛慢慢流淌出來,溢滿全家。
5.? ? 曉輝老師:因為,父母付出的是父母認為孩子需要的,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還有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孩子感覺不到被無條件的接納、認可和愛。
6.? ? 橘子老師:孩子需要的愛是讓他身心愉快的愛,而不是被控制,被安排、被逼迫,被指責的愛;孩子們想要無條件的愛,而不是以好好寫作業、好好聽課、好好畫畫、好好考試為基礎的。父母應該和孩子做朋友,適當地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情。
7.? ?滄海一粟老師:父母付出很多,孩子卻感受不到愛,因為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認為孩子需要的方式付出,忽略孩子的感受,好多時候想的是改變而不是接納,所以,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總結:我們給的不是孩子想要的;沒有走進孩子心里,以愛的名義給孩子造成了負擔,走進孩子心里,關系好了一切才能好;我們愛孩子,但往往卻是指責、抱怨、挑剔,孩子需要的是肯定、關注、鼓勵;愛他本來的樣子,堅信他是獨一無二的;父母的愛有的是有條件的;孩子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沒有控制、被安排和逼迫;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更多時侯是想改變孩子,而不是接納。
各位老師的貢獻都非常珍貴,一邊看一邊總結,看到最后,眼睛濕潤了,祝愿每個孩子都被珍愛!
每個老師給出的角度不太一樣,心理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同樣一件事,每個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不一樣。他們的觀點,都是他們各自在與孩子(自家或別家的)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或者說是他們經驗過的。
而我之所以會流淚,應該是從他們這里看到了自己,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每一次感動,皆因照見了自己。曾經因為自己內在的不足,我深深的愛著孩子,卻又深深的傷害著孩子。還記得孩子上小學五六年級時,家和學校只隔著一條馬路,小區里成群的孩子都是自己上學放學。只有我還在堅持接送,孩子也明確而強烈地表達了他的反感和抗拒。我知道我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好的,我也知道我該放手了。因為我的不放心就是對孩子能力的不認可和否定。知道卻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我自己安全感的缺失,我擔心的事情太多,只有事事親力親為、嚴密管控才能讓自己放心安心。孩子那時很逆反,教育學給出的逆反期是初中階段,但是我想說的是,逆反在孩子多大時都可能會發生,也完全可以不發生。關鍵是我們允不允許孩子長大。他想長大、想獨立,我們卻牢牢的把控著他,逆反便由此產生。所以,唯有學習成長,改變自己,充實、強大自己才能給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愛,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