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在家鄉跟著母親參加她們的同學聚會,認識了幾位同在帝都工作的同輩大哥大姐。說起來大家都是想趁著年輕折騰折騰。由于我們幾個年輕人在場,母親他們便有了更多的話題,聚會現場熱鬧非凡。談到還沒解決的個人問題,正愁沒資源的母親在一旁忙著請這幾位哥哥姐姐幫我找找對象。
說找就找。當場一個姐姐就拿出手機拔打了電話。母親和阿姨等人在一旁也倒是興致勃勃滿面期待。結果,這位姐姐還沒說幾句話,本來滿面神采瞬間就黯淡下來。掛斷電話,她很不好意思地說到:“實在抱歉啊,那個男生家里有風俗,正月期間不能說媒呢,要不等到出了正月再說哈?”母親和我在一旁倒也沒太在意,忙著感謝,表示不著急。阿姨卻感覺很抱歉,小聲埋怨這個姐姐怎么沒早打聽好呢。
我當場松了口氣。只是聯想到過年的經歷以及家里姊妹結婚一路的種種坎坷,瞬間覺得風俗的可怕力量。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的我還在村里小學上過一年級。后來父母進城,把姐姐和我接到了城里,從此除了放假過年,我們幾乎不回老家。家里很多風俗習慣也就不太熟悉。今年姐姐結婚,頭一次面對這么多風俗的事情,算是歷經坎坷。雖然來自同一大省,由于姐夫和我們家不在一個城市,結婚的風俗有很多不同。比如,在我們家鄉,需要先訂婚,然后再結婚。訂婚時男方需要給女方籌備彩禮錢,錢數根據不同也都有說法。結婚當天男方要從女方家將新娘子接走,然后女方家會有七大姑八大嬸等人陪著新娘子到男方家,我們那邊俗稱“走親戚”。等等。
而令人糾結的是,姐夫家鄉沒有訂婚這個流程,結婚當天女方除了新娘子,嚴禁其他任何人出現,更別提“走親戚”了。據說之所以只允許新娘一人出現在正式的婚禮,就是為了今后讓新娘子安心在男方家生活。
如此大的分歧,我家父母可不干了,父親為此還大發雷霆。畢竟姐姐是我們家的長女。頭一個姑娘結婚,父母和家人尤其看重“臉面”。而姐夫是他們家的長孫,他們家里自然也要辦的風光。
為了這些事情,已經領證的姐姐和姐夫在雙方父母中間尤為難過。兩邊都是父母,都要顧及。期間為了彩禮錢和婚禮當天的流程,姐姐多次和我電話,哭著表示手足無措。好在雙方父母都心疼孩子,姐夫也很挺我姐姐,后來各退一步,訂婚按照女方的要求來辦,結婚時雙方的風俗也都稍稍顧及下。最后終于一切順利,雙方父母都很滿意。姐姐卻瘦了好多。
看到姐姐姐夫的婚禮前后,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婚姻一定要有感情基礎。否則,就單婚禮這件事情就不一定因為哪個環節的差錯而鬧崩。身邊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婚禮前幾天離婚的比比皆是。面對各種風俗的沖突和壓力,兩人需要多么支持雙方,才能走到最后呢。
就在前幾天看到一個初中老同學發的朋友圈:“新娘出嫁要在臉上滾雞蛋,新郎把雞蛋吃了,寓意滾蛋;婚車走了要潑一盆水,寓意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這都什么風俗啊,看得人心塞塞的。好在不是我們家。”
我驚訝到不行,身為女生也覺得很不爽,評論道:“真覺得有些風俗要與時俱進一下了,還不知道有多少更夸張的呢。”
老同學的回復頗有趣味兒:“與時俱進的地方就是,他們不是潑了一盆水,而是潑了一桶。”
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