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把讀書當成興趣,在不斷滿足自我的同時自發性的看書,我覺得這是一種令人羨慕不已的能力和狀態。
大多數時候我們看書只有三分鐘熱度,比方說買了一本別人推薦的書,或者在某某高分榜、暢銷榜上居高不下的書,一旦自己拿過來看的時候,往往在看到第15頁之前,就已經索然無味,倍感無趣了。甚至有時候連十五頁都不到,可能看個七八頁,又或者四五頁就堅持不住,默默地刷起手機來了。
這種看書三分鐘或者連三分鐘熱度都稱不上的情況,究竟為什么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平時養成了被動式信息接受的喜好,習慣于別人把抽象、復雜的內容拆解成具體、簡單的信息,一旦重新接觸抽象、復雜的內容,大腦對這種走出“舒適區”的行為會產生抗拒,從而感到疲憊和注意力不集中。
第二,目光雖然落在書上,但心里卻在想別的事情,這同樣是最為常見的看書看不到三分鐘就放棄的原因,隨著生活的豐富,平時接觸的人、事、物越多,內心就越無法平靜,不是為發生好事而沾沾自己,就是為遇到困難而充滿憂慮,很少會有單純、平和的內心空間,于是看起書來心不在焉,目光掃過,卻什么都沒進腦子。
第三,自己和這本書相互不適合,看書的一個基本常識便是:你遇到的書不可能都喜歡,都能看完。越是沖動消費購買的書,就越會出現開盲盒似的效應。一本書拿到手才第一時間瀏覽里面的內容,恐怕不合適的概率遠超預期,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只知書名不知書的內容是否對自己的口味,這是一重風險;此外,不知道哪一個譯本更適合自己,又是一重風險;最后,書的作者、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完全不熟悉,以至于即便讀到了非常精彩、極有深意的部分,依然無動于衷,甚至云里霧里,同樣說明了這本書不適合自己,或者說是自己沒有做足功課,毫無準備就看一本自己并不了解的書。
綜上所述,看書的三分鐘熱度就是這么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