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一種包袱
我想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樣的經歷,就是每天下班的時候覺得自己一天忙忙碌碌的卻似乎什么也沒有完成,還覺得全身心的疲憊。低下的工作效率不僅使我們更容易疲勞,又反而將我們拖入無窮的加班死循環中。那么這個問題要怎么解決呢?很早以前我就聽說過番茄工作法,我想很多人也都知道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是“一次只做一件事”。番茄工作法把25分鐘為一個基本計時單位。番茄鐘具有原子性,不可分割,也不能被打斷。在一個25分鐘的番茄鐘內必須專心完成一件事情。
好吧,理論是美好的,但一想到要羅列出顆粒度合適的TODOList我的頭就大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從改善一個小問題開始
最近換了個城市換了家一線互聯網公司,開始進入高強度工作狀態,為了解決久坐問題,我和自己建立了一個默契即每40分鐘就起來走動10分鐘,順便喝一些開水休息一下。你看這是不是和番茄工作法有一些相似之處?也就是每工作固定時長之后就要休息一段時間。所以為了實現這個默契我果斷重拾番茄工作法,你看我并沒有一上來就要解決工作效率、工作計劃以及工作節奏這類綜合問題,只是從自身的一個小需求出發,著手解決。
找到適合自己的番茄鐘,找到適合自己的感覺
首先是選擇一個固定時長作為你的番茄鐘,你或許會好奇為什么我會選擇40分鐘而不是理論上的25分鐘?因為我覺得40分鐘可以保證完成中等粒度的工作任務減少中斷的次數。畢竟干的正起勁面臨一次中斷的感受真不好,而且我的工作計劃也沒做到特別小的顆粒度(應該是我的計劃能力還沒那么牛逼哈哈),不過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里要注意一開始并不要追求事事符合理論,最重要是快速嘗到甜頭比如我選定好番茄鐘后,立馬就提升了效率,解決了久坐問題。至于存在的問題。后續我們可以持續演進。所以這個番茄鐘長度因人而異,或許你的計劃把控能力強,你用更小的番茄鐘也未嘗不可。將工作節奏化和規律化后,忙碌一天之后并不會感到很疲憊,另外一些瑣事比如要起來走走,要去喝喝水,要去舒展筋骨等自然而然就能被辦到,也不需要刻意去關注。放在在過去,我們可能一忙碌起來就忘記去做這些事情,忽略了對身體的關注。
關于番茄軟件-Forest工作公益兩不誤
選定好了番茄鐘,我們還需要一款軟件幫助我們記錄時間開銷情況以幫助我們事后做好分析回顧。這里我選用了一款叫Forest的番茄工作軟件,他并不像其他番茄軟件那樣,一進應用那種強計劃、強管理的味道鋪面而來,使人望而卻步。而它以種樹為主題,以游戲化的方式幫助我們保持專注。
我們設定好番茄鐘點擊開始即可開始種樹,forest開始進入倒計時狀態,只要在這個時間內不觸碰手機不開啟其他應用,時間一到就可以成功種植一棵小樹并得到金幣獎勵,更美妙的是我們可以用金幣讓官方團隊為我門在世界某個角落種植一棵真樹,真是公益與效率兩不誤。下圖就是一份與官方合作的種樹組織的簡介。
如下圖所示,forest還可以查看一天的種樹情況,可以清楚知道自己一天使用了多少番茄鐘,專注度保持的如何等。那些光禿禿的樹干,則表示未能在設定時間內保持專注,使用了手機。
在我看來凡事都需要有儀式感,所以每次點擊Forest的開始按鈕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告訴自己開始收心專注處理下一個任務,形成一種儀式感。另外我也會關閉手機自動鎖屏功能,開啟著Forest計時頁面,每當自己想要走神的時候,看看流動著的時間就會在潛意識告訴自己,請專注于剩余的時間。
如何計劃?如何執行?
談到執行,你一定覺得是要列出詳細TODOList,然后你就會開始關注怎么寫TODOLIST,每一個事項的粒度要多大?萬一中斷了怎么辦?萬一在一個番茄鐘里完不成怎么辦等等,不過我想說對于初學者而言,無需多慮just do it,所以首先我不考慮完全按理論執行,在我看來每天有一個大致的目標,心里清楚圍繞這個目標要做哪幾件事情即可。每天出門前或者提早到公司,我會花個10~20分鐘在我的Trello上進行梳理。
Trello是一款功能強大的看板工具(web端和移動端都相當優秀),即可以用于團隊項目管理,也可以用于個人待辦事項管理。我常常用它來梳理任務,或用于問題分析。下圖所示,這是我設計的用于任務計劃的看板樣式,分為Target(目標)、TODO(代辦任務)、doing(正在執行),done(已經完成)。
優先級從上到下依次降低,Target的目標價值卡片不需要移動,而任務卡片可以在TODO、DOING、DONE之間流轉。另外你也可以建立一張主題卡片用于對問題分析和靈感的記錄如下圖所示,這是我關于如何高效學習話題的一些思考和記錄。
有了軟件工具,我們還需要一個思考框架,幫助我們梳理每日目標和任務,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心得:
- 我要做什么?
- 我做這件事要達成什么目標?
- 這個目標實現對我或對別人有什么價值?
-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要做什么?
- 我需要有什么產出?
拿一個最近梳理文檔的工作為例子,來講講上述思考框架該如何使用:
- 我要做什么?我明確知道我要梳理某協議的文檔
- 我要實現什么目標呢?形成可讀性更好,更易于理解的協議文檔。解決之前舊文檔邏輯結構不清晰的問題。
- 這個目標實現對我或對別人有什么價值?幫助我熟悉協議內容,同時也可以請別人幫忙排查自己理解是否正確,另外降低后續新人接手的學習成本。
-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要做什么?
- 我需要仔細閱讀文檔,梳理出協議由哪些部分組成,他們之間什么關系?
- 了解并學習專業術語的含義。
- 我需要對每一個部分涉及的流程進行整理,并對細節請教同事
- 將這些信息用思維導圖梳理
- 編寫新協議文檔,著重在宏觀上說清楚原理,為此重點突出架構部分。
- 發給同事們閱讀,并請求幫忙看問題。
- 我需要有什么產出?
- 中間產物:梳理思路組織信息的思維導圖
- 最終產物:一份發布到公司內網的markdown文檔。
把握目標和價值,有清晰的執行思路做起事情才能有節奏感和方向感,才能有更高的執行效率。在這里我并沒有做出很多細致的計劃,有一個大致流程和方案即可,執行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繼續調整即快速迭代,擁抱變化。
做好了計劃之后,就可以按設定番茄鐘開始執行。執行的時候切記要保持對任務的專注度,即只做一件事情。由于我之前并沒有對任務拆分很細致,所以我只要求自己做與任務相關的事情即可。
另外應該想方設法的減少瀏覽新聞站點、打開社交軟件等這些與任務無關行為,比如我就關閉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入口,這樣我就不會一直手賤或者分心于刷朋友圈,而是在晚上臨睡前統一看一遍即可,另外我建議大家可以把手機開啟為勿擾模式,關閉消息通知,避免分心,可以將這些與任務無關的行為放在休息時間去處理。另外戴上耳機聽一些舒緩的音樂也是保持專注的有效方式,我有一款不錯的降噪耳機bose qc35,有效排除噪音,工作、出行必備神器。
有效的休息,有效的精力管理
最近實踐發現番茄工作法與精力管理也有緊密關系。有科學研究表明,直線型精力管理即直到把精力耗盡才去休息的極端方式往往使人感到極度疲憊,效率也直線下降,需要很多時間才能恢復過來。而我們需要采取鐘擺式的管理方式,即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工作,在精力低下的時候休息,使得精力在充沛和匱乏的兩種狀態下不斷的切換。番茄工作法就恰好的和有效的精力管理方式相互匹配,即休息與工作不斷交叉,精力的充沛與匱乏在相互切換。這樣的方式才能使我們工作更持久。那么應該如何更好的休息呢?我這里有如下幾種方案:
- 舉起Apple Watch,開啟呼吸應用跟隨應用的節奏深呼吸3分鐘。
- 喝一些開水(這時候正是按時補充水分的好時機),四處走走,上上洗手間,可以的話請站在窗口向外遠眺
- 如果你有冥想的習慣那最好不過了,閉上眼睛,調整呼吸,放空思緒,這種方式恢復精力的效果更佳。
對于程序員而言久坐成疾啊,所以我個人比較喜歡站起來走動走動,順帶大口大口的喝水,看看風景或者和同事聊聊天。
迭代、回顧、TimeBox
做過Scrum流程的童鞋一定不陌生TimeBox、迭代、回顧會這些概念,但是這個與番茄工作法又有什么關系呢?。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每一個番茄鐘就如同一次版本迭代,我門將完成一個目標細分為幾個可執行的任務,并放置于多個番茄鐘內去完成,每個番茄鐘如同一次迭代。而每次間隔的休息時間正可以用于對前一個番茄鐘的回顧,并對下一個番茄鐘內的計劃進行調整。這樣就可以實現有節奏的小步快跑,快速升級。關于回顧我有如下幾個思考方式供大家參考:
- 這個番茄鐘內我自身的情緒和精力感覺如何?快樂?厭倦?疲憊?
- 這個番茄鐘內我完成了什么?我對這個結果有什么感覺?
- 下一個番茄鐘我要做出什么調整?
如果情緒或者精力出現了波動要想想出了什么情況使自己處于不開心狀態?可以適當延長休息時間及時做出調整或者和身邊的同事多多進行溝通求助。對結果的評估主要是為了對前一個任務執行情況的復盤,思考自己的執行方法、以及關注點是否正確,形成可改進的方案立馬在下一個番茄鐘執行并得到驗證。正是因為番茄鐘比較短小所以我們并不需要太多的流程去做回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番茄鐘結束后立即開始回顧反思,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此外我們對任務的時間開銷要有所限制避免長時間在一件事情上沒有產出,而TimeBox就是不錯的工具。所謂TimeBox即時間盒子,也就是在個固定時間內執行某個任務,一旦時間耗盡任務必須停止,無論是否完成。事實上每一個番茄鐘就是一個時間盒子。通過時間上的壓力逼迫我們立即行動,同時避免過多的糾結產生拖延。所以每次我工作正high的時候,一旦番茄鐘結束我就立馬停止工作進入休息模式開始回顧,而一旦休息時間結束我就立即開始專心工作。你有時候會覺得TimeBox真是粗暴,屢次打斷正在興頭上的工作,但事實就是這樣時間不等人,這個時間段過去了你的任務或使命也就結束了,下一個階段的使命需要你馬上擔當起來。TimeBox教會我要懂得珍惜當下,專注當下。
掌控時間,掌控優先級
當我按番茄工作法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便清楚知道自己一天的工作需要耗費幾個番茄鐘,有了數據后我不再需要以分鐘小時為單位進行規劃,而是采用粒度更大,效率更高的番茄鐘做為計劃單位。
比如我上午9點上班且加班到9點的話,我一天會有12個番茄鐘其中上午3個,下午6個,晚上有3個。這樣我可以把精力狀態最好的番茄鐘(一般早上2個番茄鐘和下午前3個番茄鐘)分配給需要思考和創作性的工作,把精力較差的番茄鐘分配給純執行或簡單的工作任務。另外我還可以把更多的番茄鐘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上,把較少的番茄鐘投入到一般性事務。這樣任務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優先級管理都能很好的統一在了一起。
總結
或許我今天所描述和理論還有一些差距,比如對任務粒度的拆分等都還不盡善盡美還有可能的各種中斷情況沒有考慮如臨時會議、電話等,但是何必管那么多,行動起來解決問題就好,另外隨著對自己把控能力的提升,我們的實踐方法也會在升級調整,更貼合我們自身的需求。最后我將上述提到的方法進行總結,整理出如下內容:
- 找到問題:當我們開始采取這種方式的時候,并不需要想著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只要解決一個痛點就是好的。
- 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番茄鐘,如果不知道拍拍腦袋決定吧,后續再調整
- 每天的計劃要思考目標是什么和價值是什么這兩個問題,然后再思考要執行什么任務,做到胸有成竹即可,不忘初心。
- 告別社交通信,保持專注,完成設定任務。
- 遵循TimeBox原則,無論手上事情是否完成,時間一到立即停止,記住保持節奏感。
- 休息很重要,記得多起來走動,喝水,舒展一下筋骨,一點點的付出可以得到大大的收益。
- 每一個番茄鐘結束進行馬上反思,多關心自己的狀態和感受,思考結果是否符合預期,在下一個番茄鐘立即調整。
- 清晰掌握每天的消耗的番茄鐘個數,根據優先級分配不同個數的番茄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