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圖片,有一首歌。
“干貨”橫行的時代,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看了很多有料的文章,讀來覺得深得我心,油然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快感,可一到自己上手的時候還是雜亂無章沒有頭緒,懷疑自己沒有好好理解“干貨”的精髓,于是更努力地找各種“干貨”去膜拜。
你真的覺得每天看“干貨”就是在學習嗎?
別人的始終是別人的
美女西施心口疼,雙手捧心而蹙眉,自有一股弱柳扶風之美,即便身處病中也是美麗動人,被一眾宅男奉為“國民女神”。另有一位東施姑娘覺得自己天生麗質,這么卡哇伊的動作自己做起來一定可以hoid住全城,于是跑到大街上來了一次“捧心快閃”,觀眾們反向熱烈,人群中不時響起了如“哇!”“嘔!”的喝彩聲,從此東施被奉為“國民嘔像”,直到今天還能聽到她的傳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硬的模仿是行不通的,每個人都被上天賦予了不同的條件,高矮胖瘦各有千秋,好似籃球場上既有姚明這種“小巨人”,也有庫里這種后衛,姚明不可能跑到外線去運球突破,庫里不能籃下強打,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所用方式不同卻都是在想把球投入籃筐。
雷布斯搞了社群營銷,羅振宇做了內容變現,但你不能忽視雷軍20多年的互聯網經驗及渠道人脈資源,不能忽視羅振宇作為20多年媒體人對于傳播的敏銳洞察,他們的模式是在其固有的客觀條件下與不同元素化學反應的產物,元素不同,那么最后的結局也必然迥異。
別人的怎么變成自己的?
如果商業模式可以去模仿,那么人人都可成為喬布斯、馬云。
“難道別人優秀的地方都不能去學習嗎?”一定有人會憤怒地質問我。
別人優秀的地方是可以學習的,問題是學什么?如何學?
戰國時期有個燕國人,聽說趙國人走路姿勢十分之6,不遠千里到趙國首都邯鄲學習如何走路,發現邯鄲人走路都是一副“我有姿勢我自豪”的樣子,雖然形態各異但邁步都是十分優雅,這個燕國人學了這個又想學那個,結果自然是兩個不會,這個不會,那個也不會,如果燕國人懂得“氣質是學不來的”這句話,也許結局不會是連自己原來的走路姿勢也忘掉了。
當面對一個別人分享的精品案例時,我們首先要注意的不是里面講述的各種帶來效果的方法,而是使用這種方法的初衷,這是關于人本性需求的思考,而商業本質其實就是對人性的分析與掌控,邏輯思維則是幫你串聯各個環節的線。
這好比我們在不遺余力地鋪設線下教學渠道,從成本上來看要遠高于各種線上教學平臺,但站在用戶的角度你就會理解這一切。
首先,用戶對于視頻課程的投入程度比現場教學是要少得多的,一般我們想把一個課題講解透徹至少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而視頻課程為單向傳播,尤其是錄制課程,基本處于無互動狀態,除了老師的講解很難去用別的方式長時間吸引學員的注意力,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線下完美解決。
其次是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社交需求,我們普遍認為愛學習的人更容易成為優秀的存在,線下授課即可以提供這樣一個人脈拓展的優質環境。
最后,線下交流對于提高用戶黏性是很好的手段之一,而課程的流程、形式、內容都是增強學員對平臺信心的方式,人們更希望通過線下對話接觸來拉近與大咖之間的距離。
變成自己的之后呢?
掌握了方法的你一定最想趕快付諸實踐,別急,你得先想好根據這種思維,結合自身可以做什么事情。
拿微信公眾號舉例來說,你看別人有公眾號了就想給自己的公司也弄一個,你真的以為公眾號是對外宣傳的窗口嗎?我認為恰恰相反,這里是讓用戶留存和促活的陣地,是維系用戶黏性的一個接口。
作為企業公眾號,不在于你文章寫的多么牛X,而是產品和服務有多走心,用戶在使用之后覺得很靠譜,則必然愿意了解關于產品和服務的各方面信息,這時候公眾號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同時可以保持與用戶溝通的頻率。
他們愿意成為你的用戶,除了實用,還有喜歡。
那么做好策劃之后,就要找人具體執行了,這也是我認為的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過程,能不能把“干貨”落地就看這一步了。
執行雖不能要求不折不扣,但也得把每一個關鍵點都溝通到位,然后便是實時反饋信息,以方便管理者調整決策,市面上講執行的書已經很多了(我們老大張秀娟就有一本《贏在細節,成在執行》),我也就不再贅述,但是可以給大家提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點。
通常在事情結束后,作為管理者喜歡讓員工做總結來探討整個事情的得失,但我認為自下而上的總結固然必要,但自上而下的“復盤”才是讓團隊不斷進步更具戰斗力的不二法門。
復盤的過程其實就是整個流程、環節的模擬,可以讓團隊成員清楚感受到,在當時那一刻有沒有做出最為正確的選擇?與其他人員的溝通是否及時到位?有沒有可以改進的點?可以改進到什么程度?哪些錯誤又是可以被避免的?
這種復盤做好了才代表你是真正把這些“干貨”吃進了肚子里。
所以,以后別再把所謂的“碎片化時間學習”當王道了,從管理的角度來說,無論知識點多么細分,都是需要時間來去消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