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就到了冬至,這就意味著2019年不遠了,離過年的氣息越來越近了。每個人都要給出一份2018年答卷了。本來想等到下個禮拜,元旦前一天,后來想想還是算了吧,那個時候情感就沒這么泛濫了,難得最近被主編盯著寫一些煽情的文章,趁現在有感覺,寫吧。本文不在于邏輯,在于情感。
說些這一年我的感想吧,今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兵荒馬亂的一年,可以說這一年都在為一件事情努力。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這樣一段話:
我們總是會說,害怕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僅僅是為了活出自我;但我們的目的是什么,結論先行,為了達到目的,我們需要一些改變,甚至撬動你的上司,才能拿出對方真正想要的東西,哭訴自己可憐,不如整裝待發,交出完美的結果。眼淚是廉價的,結果是昂貴的。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2018年,那就是“討厭的自己”。在工作當中,有些事情我還不太理解,不喜歡;有些人不想打交道,但逼著自己去打交道,終究還是向社會“低頭”,做討厭的自己。
討厭嗎?不討厭。
我始終記得大佬跟我說一句話:你向往自由,那你就要先學會忍受不自由,唯有這樣你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混著混著,3年就過去了
對我來講,2018年頭等大事就是轉行,換工作。我在2月份過完年后,就已經開始看招聘網站,準備辭職的事情了,一直到9月份才真正意義上的轉行。
從我動了轉行念頭那一刻起,注定2018年是難熬的,特別是下半年,面試的挫敗,沒人要,旁人勸阻。
很多人都勸我不要轉行,說物流這行雖然機械化,但穩定,有港口在,沒啥問題,白天上班,晚上寫點文章穩定又安全。我家母上大人看到我被一家當地的知名文化類公司拒絕了,也勸我不要在動轉行念頭,還是在等等,說沒有關系轉行太難,甚至說等到我結婚之后在動轉行念頭。
我也糾結過,想著要不在等等,還是做回老本行,工資還能上一個臺階,但我始終無法說服我自己。我真的受不了在一個溫水里,每天對著發票,對著一堆的文件,做機械化的事情,對我來講,做10票跟做100票,1000票單據沒有區別,除了港口換了,流程都一樣,沒有任何成就感,之所以能做,全靠責任感撐著。
就算寫職場文章,就這樣的工作內容也寫不出花來,因為永遠都是在重復一個流程化的事情。
如今如愿換了行,但面對的壓力也大。即便業余寫文章,有一點底子,但商業化寫作,需要考慮市場、受眾群體、成本、領導。很多時候不是你擅長什么寫什么,而是你什么都不擅長。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有點手忙腳亂,一邊要適應新行業的規則,一邊要熟悉業務,一邊在業余要學習如何寫新聞類文章。
很多時候,稿子要被斃5,6次,為了一篇文章的標題,要想5個以上的標題,學習經濟類的知識。別人花1小時能做好的事情,我需要花3個多小時才能搞定。
直到現在,我有時候都會自我否定自己,懷疑自己其實真的不會寫,是太高估了自己。
可問我后悔轉行嗎?不后悔。因為每一天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下個采訪的對象,他是什么個性?他會說出什么?我要做什么臨場反應?你不知道下個要面臨哪個新挑戰,你是在期待而又緊張中度過。不像做物流的時候,所有的流程都固定住。
現在,唯一出路就是逼迫自己時刻準備,時刻儲備知識,才能在急用的時候發揮出價值。
前幾天我去參見一個經理人研討會,有個經理人提到:畢業之后,多數人都會走向平庸。因為大多數人會自覺的對現狀很滿意,覺得收入還不錯,蠻穩定的,就這樣了。等想要改變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走不動,也不想走了。
還有,昨天在一個運營群里,不少人年底辭職,想要找工作,有些人學歷低,受邀面試的就是一些A輪的小型創業公司,甚至有些人跟人事談薪水的時候,自動降一檔。醒醒吧,雞湯文里的主人公,不會是你,大家都是江湖上混,過日子,踏實點。
雞湯文告訴逆襲,奇跡,但現實是殘酷的,哪有什么狗屁逆襲,奇跡,靠的都是厚積薄發,一點點路走出來的。
你選擇什么行業,選擇什么樣的公司,就決定了你的職業之路。就像一個大佬說的:多少人混著混著,混完3年,畢業5年內,如果你沒有去大公司,你這輩子去大公司的概率很小了,除非你去打雜。
因為你的身價在掉價。
生活不是言情小說。很多人嘴上說我這輩子最想實現財富自由,可你又心疼自己,舍不得吃這苦,那苦,說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又羨慕安穩的人可以每天泡在泡沫劇里。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你怎么不上天啊!
佛說“因果輪回”,有舍才有得。你想要過什么日子,你的職業規劃的方向在哪里,那你就要想盡辦法去靠進,而不是抱怨或者原地等待。
原地等待沒有任何機會,而且只會拖垮你。會讓你包袱越來重,到最后你什么都沒有改變,只學會了任命,佛系,隨緣,隨便。
習慣需要迭代
今年我養成一個新習慣,每日看一個TED視頻,大概是7月份開始,截至到現在已經看完170多個TED視頻了,到月底可以突破200個。無論多忙,多累,都堅持看一個視頻,不給自己找任何借口。
我想說的不是養成習慣的重要性,而是想要說習慣需要迭代,這樣才會有成就感。
剛開始2個月,我就是按照正常的方式看TED視頻,主要為了養成習慣。從第3個月開始,我開始用1.5倍的速度看視頻;到現在,我聽音頻節目,聽書,還是看TED視頻,都有1.75-2.0的語速在聽,明年我打算挑戰2.0-3.0的語速聽。
用加倍的語速聽文,然后在白紙上盡可能寫下聽到的關鍵詞,還有主要內容。寫完后在查漏補缺。其實,我當時會選擇用加倍的速度聽東西,是因為正常的語速實在太慢,很無聊。我就嘗試加一檔會不會好一點,結果上癮了,發現用加倍的速度聽文,會讓自己的思想更集中。
最重要的是,這事幫了我一個大忙。前段時間,我參加的研討會,要把現場說的話做成會議記錄,結束后要寫成新聞稿,發到微信公眾號上。雖然有錄音,但我不可能等會議結束后,在一點點聽錄音,把稿子寫出來。
只有現在做會議記錄,聽清楚領導的關鍵詞,主要內容,邊聽邊寫成文章。這就需要你高度集中,腦子還要手快,現場話筒有時候還不怎么好,有些人說話口音不準,或者含糊,有些人語速快各種情況,如果你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或者來不及做記錄,會拖團隊后退。
所以在平常的時候,盡可能給自己制造一些噪音或者麻煩,給自己的習慣加一點料,這樣你不僅有成就感,而且還能將你的習慣演變成一項技能。
我始終覺得習慣的設置要滿足I+1,這樣才會有動力,能讓你的習慣發揮最大的價值,總是一成不變,很容易喜新厭舊。
你要能耐得住寂寞
以前,我還一直給自己找借口,斜杠青年是有自己業余生活的,有時候還是很犯懶。
但我在現場聽完一個人斜杠作息表,就徹底閉嘴了。因為采訪遇到一個人,她是斜杠青年,自己本身有留學經驗,然后利用線上教人托福,本質工作是做活動策劃的。這樣兩份工作,按照正常來講,教人托福靠吃老本就行了。NO!她說:“想要別人找你教托福,你自己要一直保持競爭力,不然沒有口碑。”所以她每天都在保持學習,吸收新的知識,就是沒有業余生活的。
我自己也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這一期TED打卡群,我設置了2次沒打卡的機會。但是,從原來有10幾個人到現在就3個人,還是加上我自己的,到現在為止,她們沒有中斷過一次,有一個人甚至每看一個TED,寫成一份讀書筆記。上一期也是這樣,到最后能堅持下來的就2個人。
很多人要么覺得太無聊了,每天打卡,覺得沒有激情,太忙,堅持一個月基本上都自己走了。(我要的人也從來都不是一個月,21天的人,嘿嘿)
現在市面上很多打卡或者付費課程,都以21天為噱頭,然后要用各種的物質獎勵吸引人。從營銷角度來講,這是一種手段。但從個人而言,什么時候我們的堅持這么廉價?
以21天為標準,還需要大量的物質刺激,這就好比你小時候做了一件好事,你媽要獎勵你一顆糖,老師要給你小紅花一樣。
可職場上,你做的好是本分,沒有哪個領導因為你某件事情做的好,然后立刻給你加工資,你需要的是長期穩定的做好,才有機會好么?
很多時候堅持是孤獨的,在外人眼里,甚至是無聊的事情。可是,你如果仔細看那些有所作為的人,他們都是能忍受孤獨,耐得住寂寞的高手,有些人甚至根本不需要外部物質刺激,需要有人催,就能忍受。
你離喧鬧越近,注意力越不集中,越沒有定力,越受不了孤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都是從枯燥的小事開始。
生活不是電視劇,每天都有沖突,都有小三,很多時候你自己就是小三,自己給自己加戲。多數情況下,堅持一件事情,然后每天做好它。
害怕說你要做“自己”
以前我挺喜歡說要努力“做自己”,但現在我很少說,因為太幼稚。我開始慢慢理解古典老師說的:年輕人,我最怕你說要做“自己”這句話含義。
因為我這個年齡段,也許連“自己”是誰都還不清楚,就更別提做自己。所謂的做自己,只是一直待在舒適區,做一個逃避現實的逃兵罷了。
你想要做自己,就要先做讓自己討厭的人開始。
我的2018做了這些事。
個人公眾號:謝小迪(xiexiaodi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