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印度首都條件相對不錯的其中一所大學里,140位教職工不得不共用一個大房間來休息、喝茶或判卷。“即使只有半數(shù)人到場,房間里的椅子也依然不夠。”該校的歷史教授阿敏(Amin)說,“除此之外也沒有其它地方能辦公了。在這種條件下,你怎么能指望教師們好好工作呢?”
????辦公場地的缺失并不是唯一的問題。瑪麗學院是德里大學的十幾所學院之一,阿敏女士在該學院任職了30年,每年收入僅為22000美元,而她的那些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卻可以在第一份工作中拿到比這高一倍的薪水。新的工作機會不僅給研究生們提供了更高的薪資,也保證了機動性和靈活性,而這對于印度大學的大部分教職工來說是聞所未聞的。這一切都意味著印度正面臨著教職員工極度短缺的困境。然而造成嚴重短缺的原因不僅僅是低薪資和糟糕的設施。去年公布的一份政府報告中顯示,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擴張加劇了博士學位供不應求、教職工招聘延后、以及缺少動機去吸引和培育人才的問題,而這些都導向了一個結(jié)果,即現(xiàn)有的教職工職位中有40%處于空缺狀態(tài)。該報告的作者們大多都是學者,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使用政府推薦的班級大小來計算,那么教職工崗位的缺口將飆升至54%。
? ? 專家稱,顯而易見,印度將無法達成教育部長設立的目標。他曾許諾要在2020年截止前將全國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規(guī)模至少擴張一倍。他們表示這一雄心壯志值得稱贊,但因為缺乏培育教職工的長遠策略,印度的教育夢也就止步于此了。然而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阿里教授對此相對更樂觀一些,他認為印度只要能在2020年前招收大約25%符合條件大學生作為教職員工,就能解決該問題,因為這個數(shù)字大約是目前教職工缺口的兩倍。他提到:“實質(zhì)性的改變正在發(fā)生。這些年關于高等教育的爭議已經(jīng)讓人們走出了舒適圈。現(xiàn)在舉國上下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我們需要提供高質(zhì)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