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大伙兒常常掛嘴邊的話題,多花時間,和孩子呆在一起。
媽媽們放下了很多自己的興趣愛好,陪孩子做作業,給孩子準備可口的飯菜,周末一起去圖書館看書,偶爾和孩子參加各種戶外活動。
這個過程的質量,取決于你是否真正的“看見” 孩子,有很多人,陪孩子的過程,自己在一邊看手機,玩游戲,連孩子的安全問題都不放心上,更談不上關注與觀察孩子。
又有另一種極端,時時看著孩子,這樣危險,那樣玩得臟,生怕孩子吃苦受累,生怕別的小朋友欺負他,不敢放手……
那怎樣才是稍稍好的戶外旅行陪伴了,首先非常重視孩子的安全,敬畏生命,時時留意孩子的安全問題。
在孩子安全范圍之內,與孩子保持一定的心里距離,放手讓小朋友去體驗,感知大自然中一草一木,四季植物的變化。風、雨……
和朋友們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們有沖突,(除非很危險的事情)不要立刻干預,而應該等待孩子自己怎樣處理與解決問題,或者詳細了解情況后,適當參與。不要強烈卷入自己的情緒,當我們自己的情緒沉浸在那個沖突上,就失去了客觀看待問題的心境,不便于解決問題。
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教會我們,他人告訴我們的,書本中習得的經驗,都不會有深刻的體驗,唯有在生活實踐中、旅行中自己的體會才是真知,我們更應該放手讓孩子們去體檢生活,去適應變化與解決各種問題。
我們成人的思維,很多都被我們的原有的生活經歷,學過的知識固化,我們心中很多都為孩子樹立了一個范本,這個能做,那個不能做,孩子你應該怎樣怎樣……我們或許要做的,是一個冷靜客觀的觀察者,發現孩子的天賦或者喜歡的事情,給予適當的環境,讓他擅長的事情得以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