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緣由之下,雖然拿到稻盛和夫老先生的《活法》已有一段時間,但近期才下定決心用心研讀。一本字數不算多的書,閱讀速度還算可以的自己竟讀了2周多才完成,皆因其中字字珠璣,幾乎無廢語。自己兩面的思想在閱讀過程中激烈碰撞,一方面十分認同這世界應有的活法,一方面又有時懷疑這是一個龐氏騙局。
極近最后,所幸幡然醒悟,深感自己無力在此大智慧的基礎上做過多提升,唯有將書中醍醐字句抄錄下來,溫故所得。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時我們甚至怨恨神佛,為什么只讓我經歷這么多的苦難?但正是這些困難才能磨練我們的靈魂,提升我們的人格。把苦難看做成考驗,看做機會。
能夠把考驗看做機會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
總是積極向上;有建設性;有感恩心;有協調性、善于與人共事;性格開朗、對事物持肯定態度;充滿善意、有同情心、有關愛心;勤奮;知足;不自私、不貪欲;等等。看似的老生常談,才是絕不可忽視的真理。我們不僅要用頭腦去理解,而且要讓它們占據我們的心靈,變成我們的血肉。
一、實現理想
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維的產物,要把“心不喚物,物不至”作為自己的堅定的信念。要想做成事情,首先要思考“要這樣、必須這樣”,這種愿望比誰都強烈,熱情達到燃燒的程度,比什么都重要。
不僅要有“想這么干”、“想做成那樣”的強烈愿望,而且要在頭腦里反復周密地推敲這個愿望實現的具體方法。思考推敲、反反復復、孜孜不倦,在這個過程中,通向成功的道路變得清晰,仿佛你已經走過一遍。開始只是夢想,夢想逐步接近現實,然后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界限消失。
如果你自己能夠描繪成功的過程和情景,那么你的成功率就極高。閉上眼睛想象成功的景象,如果它在你頭腦里能夠形成清晰的、符合邏輯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夠成功,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夠實現。
“在我們的心中有吸引災難的磁石,我們生病是因為我們有一顆吸引病菌的脆弱的心。”
心相就是現實本身。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內心的磁石吸引而來,疾病也不例外,一切都不過自己的“心相”在現實中原封不動的投影而已。
命運可以隨著我們心態的改變而改變。唯一能改變命運的就是我們的心,人生由自己創造。思想是畫筆,人生是畫布,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畫卷也不同。改變你的心態,你人生的色彩可以絢爛奪目。
“認為已經無能為力了!已經黔驢技窮了!這不過是前進過程中的一個時點。堅韌不拔,使出渾身解數,絕對能成功。”
到達你向往的目的地,沒有“一跨千里”即刻可到的捷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只能靠一步一步、一天一天踏實努力的積累。
答案永遠在現場。要想從現場獲得答案,必須對工作有不亞于任何的熱情,有解決問題的深切期待。同時,必須親臨現場,用真誠的目光去觀察現場,用心去貼近。這時,我們才可能答案發出的聲音,找到解決的辦法。
不管年紀多大,我們仍要訴說夢想,描繪未來光明的前景。無夢眾人不會有創造和成功,他的人格也無從成長。因為人格只有在描繪夢想、鉆研創新、不懈努力之中才能得到磨練。夢想和愿望就是人生起飛的跳板。
二、從原理原則出發考慮問題
把事情看的越單純,就越接近真實,也就是越接近真理。抓住復雜現象背后單純的本質,這樣一種思考方式極為重要。“作為人,何謂正確?”——要正直,不撒謊,不貪婪,不給人添亂,待人要親切……這些理所當然的規范,便是做人與經營企業的指針和判斷事物的基準。
事業的“原理原則”在哪里?不在公司的利益或面子,而是看怎么做對社會和世人有利。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是企業經營的根本,也就是所謂的“原理原則”。
絕不隨波逐流,死守原理原則。當自己彷徨時,擺脫一己的私利,選擇那條“本該走的路”,即使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
原理原則是正確和堅強的源泉,但同時它也很容易被忽視。必須時刻保持一顆反省之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自省自勉。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思維方式存在正負,必須朝正向發揮,否則難免加害于社會。
企業經營出類拔萃人物的必備條件——按重要程度排序——像哲學家那樣深思熟慮、有武士般清廉之心,有小俗吏的才智,有農夫那樣強健的體魄。
無論何事都認真面對,正面迎擊——有時這等于把自己逼入背水一戰的境地。就是說,遭遇困難時絕不逃避,抱一股憨氣傻勁正面迎擊。
不在現場揮汗,哪能學到什么經營。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只能從經驗的積累中才能獲得。只有親身參與的體驗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能做成事情的人,他們不僅自我燃燒,而且其能量還可以與周圍的人分享。缺乏對工作高度的熱愛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無論哪個領域的成功人士都喜愛甚至迷戀自己的工作。徹底的喜歡自己的工作是通過工作豐富自己人生的唯一的方法。
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拼命投入就會產生成果,從中會產生快樂和興趣。一旦有了興趣,就會來干勁,又會產生好的結果。
我們應該具備把事情簡單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質的“高層次的眼光”。擺脫私心、利己心的束縛,走出利害和執著的圈子,從光明正大的利他心出發,就能做到這一點。
三、磨練心靈、提升心智
凡位居人上者,比才干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才能出眾的人往往容易做才能的奴隸,把才能用錯方向。因此需要有一種力量來控制才能發揮的方向。這就是道德,就是人格。
磨礪心志的“六項精進”如下:
1、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鉆研,比誰都刻苦。而且鍥而不舍,持續不斷,精益求精。有閑工夫發牢騷,不如前進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2、謙虛戒驕
“謙受益”是中國的古話,意思是謙虛之心換來幸福,還能凈化靈魂。
3、天天反省
每天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沒有卑怯的舉止,自我反省,有錯即改。
4、活著就要感謝
活著就已經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報。
5、積善行、思利他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行善利他,言行之間留意關愛別人。行善積德有好報。
6、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讓憂愁支配自己的情緒,不要煩惱焦躁。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貫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
不管什么小事,只要開心,只要感激,就要率直的表達出來,不繞圈子,不裝深沉。
控制住欲望,也就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會抬頭。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人在工作中成長。為了提升心性、豐富心靈、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這樣做,自己的人生就會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四、以利他心度人生
什么時候人的內心會充滿深切、純凈、極致的幸福感呢?絕不是私利私欲獲得滿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為開花結果的時刻。而且賢明的人都會發現,為他人盡心盡力的行為,不只是對他人有利,最后福報回到自己身上,對自己同樣有利。
為世人為社會的利他精神——不是謀取私利,而是追求公益之心——成為初期資本主義的倫理規范。
“真正的商人應考慮人我雙贏”。意思是商人從商的極致就是讓對方得利、自己也獲利。這其中包含了“自利利他”的精髓。
賺錢不易,用錢更難。以利他精神轉來的錢,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這樣才能“正確散財”,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旦把關愛和利他之心丟光,剩下的就只有赤裸裸的利己的欲望。容忍乃至放任這種利己的欲望,結果必然招致可怕的社會混亂。
獅子飽腹以后不再捕捉獵物,這是本能,也是造物主賜予的“知足”的生存方式。正因為它們從本能上懂得知足,才能長期維持自然界的和諧與穩定。
老子說:“知足者富”。這就是“知足”的人生態度。“當你想要的東西無法到手時,就珍惜你手中已有的東西吧。”知足帶來人心的安定,這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必須去實踐。
比實現目標更重要的是,朝著要達成的目標不懈的努力,為實現目標而不斷的磨練心志。如果我們的心志提升了,那么,離知足利他社會的路程也就不遠了。
五、與宇宙潮流協調和諧
根本而言,人生由看不見的手所主宰,這無形之手有兩只。一只叫命運,一只叫“因果報應法則”。就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生善果,惡因得惡果,因果規律,單純明快。
想好事、做好事,就可以改變命運的方向,使命運向好的方向轉變。我們人在受命運支配的同時,又可以因思善行善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由上蒼決定的命運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改變。只要堅持思善行善,因果報應的法則就會發揮它的作用,我們就能超越命運,度過美好的人生。
從長遠看,誠實的人,堅持行善積德的人不會總是倒霉;而懶散的人,不負責任的人也不會一直榮耀。原因和結果之間,簡直可以用等號連接,原因和結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兩個字來形容。短期來說或許不盡然,從長期看,善因得善果,惡因招惡果,因果報應準確無誤。
宇宙間存在著促使萬物生生不息、綿綿不斷生長發展的意志和力量,或者可以稱之為“氣” “能量”。而且,它“性本善”,它把人和一切生物、無生物都朝“善的方向”牽引。
宇宙森羅萬象的成長發展乃是必然,我們人類自然也不會例外。
所以,只要秉承與宇宙意志相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作就一定會順暢,人生就一定會幸福。
結語
周末看了部分新版《射雕英雄傳》,時隔十多年再次欣賞金庸先生的著作,記憶浮現的同時竟促使自己更深入體悟到了稻盛和夫老先生的哲學。
郭靖的大智若愚,向善利他得來的回報,不就是《活法》中智慧的體現么?
哲別、鐵木真、黃蓉、洪七公、周伯通……為什么這么喜歡郭靖與愿意幫助郭靖,最核心的莫過于他傻傻的只會為別人考慮。簡單的道理,中國古老的東方智慧,和書中的一一對應,使我非常震撼。
大道至簡,大道相通,大道無我,大道利他。
踏著人生的正道,走向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