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沉寂了一段時間,文章的更新也沒有以前勤快,看起來是開始劃水的日子?
而現實是之前個人技術成長到了一個瓶頸期,而且也處于一個職業道路的抉擇路口。
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以及實際生活的體會,終于可以給自己一個答復。
正文
孔子曾說過“三十而立”,年近三十的我也是感慨良多:想想自己的責任,再回顧過去的經歷,我一直在想要如何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朝著哪個方向去努力。
我以為大公司能給我這個答案,所以我從上海的創業公司來到深圳的大公司。
但是在大公司的時間里,我反而感覺到深深的危機感:安逸的環境、懈怠的精神、螺絲釘的無奈。
我感覺自己的技術在不斷積累,能力也在逐漸變強,甚至薪酬也在不斷的上漲,但是微弱的成就感,以及深圳這個節奏飛快的城市給我的壓力依舊巨大。
我曾經給自己定過一個三十歲目標,按照之前的情況會很難完成,我開始思考自己應該作何改變。
從個人技術棧來看,大概有三個選擇方向:
a.基礎技術方向:個人優勢在于基礎知識不錯,思維靈活并且喜歡專研技術;
b. 客戶端業務方向:個人優勢在于經歷豐富,善于溝通和理解能力強;
c. 音視頻技術方向:個人優勢在于有三年相關工作經驗,有一定的知識積累;
PS:寫到這里,覺得當時有些太過主觀、片段,可是腦海里的想法又怎么做到盡善盡美?
或許還有其他不錯的選擇,但是做決策的時候不宜有太多選項。
中間經過一些戲劇性的波折,最終還是選擇了b選項。下面聊聊,這段時間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經歷。
價值與產出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歷從封閉開發到產品上線,中間也出現了夭折,又跌跌撞撞站起來,再到站穩腳跟,現在已經進入穩步發展的階段。期間個人都處于全力輸出的階段,支持版本快速迭代,幾乎沒有喘息時間。現在回顧起來,剛畢業那幾年的工作都可以說是在打基礎,雖然也常常忙碌得不可開交,但還是做了不少的技術積累(90%以上文章都是在之前的環境中完成)。
這么忙碌的工作,到底在做些什么?
- 從零到一的框架構建,從模塊劃分到架構設計,有整體的框架設計,也有每個具體模塊的實現;
- 產品質量建設,核心模塊根據業務目標建立數據監控,引入靜態檢查做代碼分析,發布流程化和腳本化等;
- 業務理解和協作,根據業務目標細化到每個版本目標,參與產品的快速發展;
- 團隊建設,包括技術分享、新人培訓課程、校招出題、文檔沉淀等,也帶了很多人包括社招、校招,實習生;
- ......
在這種高節奏的工作中,把前幾年積累的經驗充分運用起來,結果產出非常驚人,也超過了自己預期。隨著項目不斷成長,我開始明白在工程上,個人產出存在天花板,成為一名優秀的單干研發工程師,只會累死自己。把整個App模塊進行劃分,按照現有業務和未來發展方向做拆分和解耦,做好整體架構的同時對核心模塊和關鍵技術做好技術沉淀。這樣團隊中新人的上手門檻就會降低,而模塊化的思想可以控制新人犯錯對整體的影響范圍。
另外一個提高效率和保證產品質量的事情,就是開發流程的完善。一方面是實現之前要有技術方案的設計和評審,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有體驗、測試、回歸的流程,保證在開發后期,出現的問題都能慢慢收斂。
成長與收獲
有人問三個砌磚工人,:“你們在做什么?”
第一個回答說:“砌磚!”
第二個回答說:“我在賺錢!”
第三個回答說:“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不談這三個人的將來如何,大多數人對工作的態度都徘徊在三者之間。
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是構成項目的一部分。我們可以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打工者,不去太操心項目的走向;也可以只關注自己的薪酬變化,面對工資編程。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嘗試去理解自己負責的內容在整個產品的作用,還有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原因,盡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目標和提出改進的建議。或許會徒增一些煩惱,但是會多一些影響團隊、項目、產品走向的機會,也會多一些主人翁精神帶回來的成就感。
主動參與項目迭代,回報的還有對敏捷開發的更多領悟,多角色溝通和協調,項目管理和時間管理等等。這些都是我的親身體會。與之成長的還有技術能力,對整體架構的設計能力,對技術方案的優劣預判,橫向的競品方案研究;還有綜合能力的變化,因材施教的能力,高效的溝通,走直線的執行力。
回顧與建議
那么代價是什么?
代價-焦慮
從前東家出來之后,我才深深明白成熟團隊的好處——環境穩定、分工明確、流程清晰等等。之前再忙的工作都是有節奏的,同時做事講究方法論,流程上面也會有重重的質量把控環節,保證最終工作的按時交付,并且是達到質量要求。
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條件實在太優越了!
在過去的時間里,我最頻繁出現的情緒是:焦慮、焦慮、焦慮。
焦慮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把事情做到更好;
焦慮沒有足夠的人數,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
焦慮沒有足夠的精力,在完成繁雜工作同時兼顧項目迭代;
....
我一直以為自己保持著創業心態,保留著自我成長的習慣。
事實證明,我低估了溫室的作用,也高看了自我的控制力。在穩定的環境里,我能夠不斷去學習、思考、總結、分享,寫簡書、開專欄、和其他開發者交流探究技術。而環境壓力太大時,在有限的休息時間里我并不能繼續保持自我成長。
所以在過去的時間里,焦慮環繞著我。有來自環境推動下的業務壓力,有擔憂自我成長停滯的憂慮。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明白我得改變一些做事的習慣:
1.我不能再只是完成需求、做技術研究,還要對產品的迭代負責,擴大自己的責任范圍;
2.把忙碌的事情安排得有條不紊,用零碎時間去做技術預研和實踐,把技術積累和項目相結合;
3.在業務迭代同時,保持著自己技術沉淀、經驗積累優勢,也要培養技術之外的核心競爭力;
即使我在過去的時間里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仍感到忐忑不安。除了前面提到的項目迭代壓力、自我成長憂慮,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是:深圳這個城市發展太快,作為年輕人深感不進則退。
焦慮是一種令人煩躁的情緒,并不是按照預定的計劃去實現,就能夠解除焦慮。
代價-身體健康
忙碌的生活帶來的是巨大的壓力,在焦慮情緒的環繞下,運動的頻率也在急劇降低,作息時間也越來越不規律。
為了按時發版本,加班到凌晨也是常態;
偶爾的休息時間,大腦也不愿意去學習;
被打亂生活節奏,身體叫苦不迭的抗議;
就像讀書時經常“被生病”的體育老師,當工作時間過長時,首先侵占的就是運動時間。籃球、健身、游泳是我的三大愛好,都需要有良好的作息,否則突然劇烈運動就是冷汗直流,頭暈眼花。
這種生活始終不是主旋律,合理的工作時間是可持續工作的必要條件。
短時間的爆發可以理解為沖刺需要,但是長時間的過載運行終究會帶來癱瘓。
未來的方向
1、提升團隊工作效率:繼續優化整體框架,多了解業內的技術動向,規范工作流程;
2、開闊視野,看得更遠:思考方案時不能著眼在當下問題,思考更多的可能性,看得更遠地去規劃;
3、平衡工作和生活:合理安排工作時間,不要再透支身體;
既然不能消除焦慮,那么就把焦慮轉換為動力。
對項目帶來的焦慮,掌握更多的工具來解決遇到的問題,以焦慮的源頭做為學習的契機,學習項目管理、學習產品分析,再用學到的知識去實踐;對個人成長帶來的焦慮,不再以研究性質為主,更多是學習項目的相關技術,優化產品的技術指標;技術一個很廣的概念,專精于某一塊知識領域有優勢,接受更多知識并應用到產品也很切合實際。
大環境的快速發展即是壓力,也是機遇;除了自身工作之外,也要留意外界資訊。鍛煉個人能力,做原始資本積累,等待未來機會的出現。
總結
一個成年人,應當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承擔責任,獨立思考并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或許會犯一些錯,或許會遭受一些坎坷,或許會錯失很好的機會,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都在不斷成長。
這是這段時間對職業生涯到中期的一些回顧和思考。
希望從我的經歷,能看到一些對你有觸動的內容,從而讓你產生一些共鳴,作出一些改進。
生活不易,互助共勉;
選擇方向,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