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天晚上,齊凡齊寫作課群班長邀請了海星老師來點評我們最近寫的文章。
海星老師點評我寫的《怎樣做好班委工作?》。
海星老師一下子就指出了我那篇文章的不足之處:沒有詳細敘述自己是如何得出經驗,換句話說,我沒有結合自己的經歷去講道理,所以我那篇文章顯得太干了。
那篇文章,我是想讓更多的簡友看到并且幫助更多的人。如果是寫給自己看或者寫給上級看的話,那文章寫干點倒沒什么關系。
人們渴望故事,熱愛故事,新的大腦分析技術證實了這個觀點。科普小說家斯蒂芬.霍爾接受了大腦核磁共振掃描,當他在腦海中構思故事時,他的右腦額葉上一個糖塊大小的區域亮了起來。霍爾在為《紐約時報雜志》撰寫的文章中,將位于額下回的一小塊腦部組織命名為“故事敘述部位”。它與視覺皮質等腦中心部位相連,共同組成了霍爾所稱的大腦“故事敘述系統”。
科學研究證明,比起其他形式,大多數人更善于理解敘事,敘事可以向廣大讀者傳達清晰的信息,讀者也對敘事青睞有加。對此我毫不驚訝。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當我們讀到的是故事,而非羅列的事實時,我們會記得更加準確。如果律師是以敘述的形式展開辯論,那么我們更有可能相信他的論證。
畢竟,道理都一樣,人人都懂。所以如果要講道理,就要結合自己的故事去講,自己的文章才會吸引更多的人來看。
所以,你的文章能不能夠吸引人,最關鍵的是你會不會寫故事。(這里說的文章不包括論文、公文等文體)
二.
撰寫故事之前,首先要了解故事的定義以及組成它的要素。
1.故事的定義
當人物遇到錯綜復雜的情況,而他又不得不面對和解決時,行動就發生了,故事正是由一連串這樣的行動所構成。
簡而言之,故事就是人物+問題+行動。
2. 故事要素
2.1敘事和情節
為了能夠凸顯出故事的重大意義,作者需要精心選擇和安排材料,此時情節就出現了。情節和敘事的區別在于,敘事是為了說明發生了什么事,而情節則是為了說明為什么會發生這件事。
正如小說家福斯特所言,敘事是“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而情節就是“國王死了,王后因悲傷過度而死。”
情節的展開,由若干個情節點連接。情節點往往影響著故事的發展方向。
舉個例子:
那輛小貨車撞到了一輛轎車,將一名女司機困在變形的車廂中(第二個情節點);貨車司機棄車逃跑(第三個情節點);麥克高文將其按倒,并叫兩名旁觀者看著他(第四個情節點);然后又飛奔回轎車;轎車著火了,火勢危及到女司機的生命,她可能會被活活燒死(第五個情節點);兩輛巡邏車趕到現場(第六個情節點);警察們拿出滅火器,試圖控制住火勢(第七個情節點);但是火勢不減(第八個情節點);其中一名警察沖進附近的便利店,抓起一個滅火器,重新滅火(第九個情節點);困在轎車殘骸中的女司機動了動,她還活著(第十個情節點);消防隊員趕到,帶來了“生命之鉗”——一種用來撬開破損車輛的工具(第十一個情節點);救護車將受害者迅速送往醫院(第十二個情節點);之后,這位女司機見到麥克高文,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由以上例子中可看出,每個情節點環環相扣,扣人心弦。當我們能夠梳理出情節點之后,我們在精心挑選和安排材料的時候就可以非常的清楚哪些要保留,哪些要舍棄。確定扣人心弦的部分。同時,更加方便確認在情節發展中,哪里需要轉變視角。
2.2主人公
主人公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人物。選擇的主人公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人。主人公的形象可以不完美,但是主人公身上必須要有討人喜歡的品質。
2.3困境
你需要把你的主人公置于困境之中。主人公處于困境,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困境。于是故事就發生了。而讀者通過閱讀故事,便可以得知自己想要的經驗教訓。比如你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科目,還有一個星期就要考試了,可是你之前并沒有認真聽過這門課,這就是一個困境:考試準備的時間只有一個星期,自己之前又沒有認真聽過這門課,這門課又比較重要,你必須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困境。當你開始采取行動時,你的故事便開始了。
困境,不一定是來自于外部的挑戰,也可以來自主人公內在的欲望。一旦他意識到他要得到什么,并開始付諸于行動,故事就會開始了。比如說我今天很無聊,我內在的欲望是想讓自己沒有那么無聊,為了達成這個欲望,我決定出去騎行,一個故事就開始了。
三
了解故事的定義和故事的要素之后,我們便可以對故事有一個比較宏觀的理解。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了解故事的具體撰寫。下次我繼續為大家拆解《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給大家分享撰寫故事需要哪些具體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