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南華世界里:姑射神人若冰雪,江湖齊物人間世?!!

一、莊子名段賞析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們繼續分享《十大道學根本經典》里面的智慧。今晚的話題是莊子的南華世界。

說到莊子,大家都很熟悉,也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如果是中國人的話,至少在課本上學習過莊子,即使不是中國人,也會在文學名著里面看到過莊子的文章。說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人,并沒有完整的讀過莊子的,或者只將他當著一般文學作品,或只將他當著某某哲學著作,并加以“主觀唯心主義的帽子”——實際上,莊子果真是哲學嗎?莊子是什么樣的一個人?他的著作是什么樣的著作?在進入話題之前,我們還是先溫習一下莊子里面的一下著名篇章,先喚醒一下內心深處的記憶吧。

1、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于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cī癘lì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解讀:肩吾、連叔是莊子里面寓言人物,而接輿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曾經高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而隱晦的教訓過孔子的那位。接輿的話,連孔子都無法反駁,肩吾當然更是驚怖,因為這個跟他的認知大有徑庭啊——注意,后世漢語詞匯里面使用的成語“大相徑庭”就源自這里——接輿說了些什么了?肩吾老老實實的轉告:“遙遠的姑射山啊,有神人居住著,他的皮膚雪白可以媲美冰雪,他姿態柔美,好像沒有結婚的女子,他自然辟谷,以清風月露為食,他出行則乘坐云氣,駕馭飛龍,瞬間可以游遍五湖四海,而他不出行的時候,凝神涵養,則可以讓萬物不會發生災害疫病而五谷豐登。”肩吾就不相信了,跑去問老師連叔,連叔看了肩吾一眼,一聲長嘆,然后語重心長地說:“接輿的話都是真實的,事情就是這樣子。你如不可接受可要自我反省了。就好像眼盲的人不可以與他探討文章的優美華麗,耳聾的人不可以與他聆聽鐘鼓激昂動聽的聲音,難道只有形體才有聾和盲的嗎?也有智慧上的聾子和盲人啊,你就是這樣的智慧上有缺陷的人。接輿說的姑射山神人,他的德行,磅礴浩大,可以與萬物貫通而合一,天下大亂,人人都祈禱,他不需要辛苦疲憊地為治理天下操勞,因為他在凝神的狀態之中,就可以統籌萬物,使世人同歸大道,協和成一,天下太平。這樣的人,沒有什么事物可以傷害他,即使洪水爆發達到天空那么高,也不會被淹死,天下火熱大旱到金石都融化、土山都燒焦了,他也不覺得熱。他身上的灰塵和污垢,就可以鑄造出堯舜這樣的圣人,他又怎么會以追求物質為自己的事務呢?”

因為有了莊子這段關于姑射山神人的描述,莊子以后,姑射山也就成為道學里面理想完美凈土的代名詞了。

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解讀:這是典型的莊子文風,也是莊子引導后學“言下頓悟”的極具特色性的神來之筆。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明白,春秋戰國時候,有所謂的名家,如公孫龍、惠施等,他們執著事物的相異、不同性,大搞概念詭辯,著名的論題有手指非指、白馬非馬等。怎么玩呢?他們緊緊抓住事物的相異性,找出自己的手指和別人的手指不同之處,即使是自己的手指,大拇指也與其他四根手指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然后把自己手指的特性——如長短、粗細、嫩糙等等獨有的特征——放大,來代替其他人手指的全部共性,別人的手指與自己的手指當然不完全相同啦,那么對不起,這不能說是手指。又或者將大拇指的獨有特性,摳出來,當做是手指的全部特性,再以大拇指的特性評判其他手指,當然就得出其他手指都不是手指的結論——這就是“手指非指”的詭辯。“白馬非馬”呢?大體一樣。首先用白馬“白色”的特性來界定馬的全部屬性,那么黑馬、黃馬鬃馬肯定就對不起了,都不能算是馬。這些都是執著、放大并借助事物的相異性,來玩弄概念的詭辯法。

要破除這樣的謬論不難,但是莊子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破除,而是順著名家們的語調,再深入分析,說:你們這樣的證明太次了,還有更好的玩法呢,你要玩,還不如進一步把事物拆開來細分,也可以證明的,而且可以更方便快捷呢!比如要辯論“手指非指”,我們可以進一步把手指拆散細分,上面有皮膚、指甲、骨頭、血肉乃至更細的紋路、毫毛等等,很顯然,單獨這些東西都不是手指啊!還有要辯論白馬非馬,也簡單,咱們進一步把馬細分,看看馬身上的非馬的東西,如毛發、皮膚、馬蹄、眼睛、內臟等等,這些概念細分開來,也都不是馬——一句話:“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非馬喻馬之非馬”。證明完畢,好玩嗎?

看上去莊子是附和,實際上是引導名家們,徹底的認識事物的本質,破除對事物屬性、名相的區分。有悟性者,不難當下頓悟。莊子不僅僅是引導當時執迷不悟的名家,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都是或多或少有“名家”的習慣吧?慣于以某某概念去分別對錯是非,整天生活在一個狹隘的有分別的虛幻的概念世界。所以接下來,莊子就進一步幫助我們破除迷幻——莊子指出:當我們再進一步,如果可以透徹地解析手指和白馬,細分到最核心的、分無可分的成分——道學甚至沒有原子、夸克的概念——而是稱為宇宙萬事萬物最基本的單位為“至精”,那么,天地和手指,萬物和白馬,它們的根本構成,都是宇宙之“至精”——這不都是一致的嗎?這就是“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破到這里,什么樣的概念,什么樣的名相,什么樣的執著,什么樣的分別,都會一一冰釋瓦解,大道的實相,也就清晰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3、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解讀:這是莊子借助孔子的口,描述至道修煉的頓法。心齋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什么是心齋呢?顏回問孔子,這也是我們的問題,孔子簡要地說:虛者,心齋也。那么怎么達到“虛”?這里有些流程:第一步是凝神一志,怎么樣凝神?以耳朵聽氣——這里說的比較簡略,不同的傳承,可能有所不同,在大道家園普傳的大成凈土里面,這里是要借助咒語的,其他法門可能會借助呼吸——就是所謂的聽息。第二步,通過“聽”初步凝神靜心后,就要進一步的深入“聽”的境界里面了,一開始是用耳朵聽,然后逐步過渡到用心聽。當我們“聽”的耳光可以停止在耳朵,不向外面求逐的時候,后天有分別的人心就會與大道契合——這就是“符”;第三步,這個時候要放棄“聽”的行為,因為“聽”還是有主觀的意識在內,只有連“聽”都放棄,才可以體悟“氣”的真正的虛空屬性——虛空到什么程度?萬事萬物、一切事物都在其中——這就是“待物”,可以包羅、容納天地萬物。

心齋往往是與坐忘聯系的。何謂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忘卻自己的形體,罷黜、摒棄自己的耳目及后天識神的小聰明,脫離形體和知識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叫“坐忘”。心齋的各階段,其實也是坐忘的深入,最后的境界都是一致的。

顏回得到心齋的教誨之后,就達到“未始有回”的境界——就是連顏回這個“人”也虛化掉。孔子就進一步指點他深入之后的內景——虛室生白,這是本性的光明凝結而成,實際上就是后世所謂的玄關,也是老子所謂的希夷。以玄關悟道,其實還可以追溯到伏羲時代,伏羲畫卦所進入的杳杳冥冥狀態,也就是玄關。玄關是連山、歸藏、乾坤、周易始終不變之“中”;玄關悟道法,是道學開悟的諸多方法里面的不共法門、終南捷徑。而后面的篇章,是指導在玄關成型之后,如何以心齋法在日常生活之中待人接物,甚至治理國家的秘訣。這個下文還要繼續談。

3、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pǔ qí,鑿隧而入井,抱甕wèng而出灌,傦gǔ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qí,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qiè水若抽,數如佚yì湯,其名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圣,於于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于天下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  

子貢卑bēi陬zōu失色,頊xū頊xū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與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máng乎hū淳chún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tǎng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反于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解讀: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南游于楚,回來的時候經過漢陰,看到一個老人家正在給蔬菜花果灌溉,費力地開鑿隧道進入井內,費力而用功效不大。子貢同學就很耐心地教導老丈說:“現在已經有了先進的機械,一天可以灌溉上百塊地,用力少而效率高,你為什么不搞過來用呢?”干活的老人抬起頭說:“怎么搞呢?”子貢回答:“將木頭鑿成前輕后重的機器,叫做桔jú槔gāo,打水就像在鍋里勺湯一樣容易。”干活的老丈人臉上就改變了顏色,說:“我聽我老師說,使用投機取巧的方法和工具的人,必然有機巧的心機充塞于心中,有機巧的心機,則性光凝結的純白色猶如十五圓月的玄關就會隱藏不見。這樣就會心神不寧,難以承載大道。我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屑做罷了。”說到這里,歷代注家和許多讀者或許心里已經私下結論:莊子就是借老先生的口歌頌離世而獨善其身的隱士。是這樣嗎?接著往后看。

后面一段話是老丈對著子貢呵斥孔子的:“你老師孔子不就是個假借博學就自我比擬圣人、以矜夸來嘩眾取寵、以鼓奏獨弦琴口唱哀歌而博取名聲的人嗎?你別跟他混啦,還是好好地學習混沌術,忘記神氣,拋棄形體,或許可以勉強接近大道啊。”子貢嚇得大驚失色,恐惶地后退三十里地才稍微平定下來。這個子貢也有學生,看到子貢這樣子,當然就問了,子貢沮喪地說:“我以前只知道天下只有孔子厲害,想不到還有這樣的人啊。看來他的德行是真正的齊備完美的了。像那樣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會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會去做。即使讓天下人都稱譽他,稱譽的言詞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顧;即使讓天下人都非議他,使其名聲喪失,他也無動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議和贊譽,對于他們既無增益又無損害,這就是德行完備的人啊!我只能稱作心神不定為世俗塵垢所沾染的人。”子貢難解心中憂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孔子——注意了,孔子說的話,才是全段主旨所在;孔子說:“這個人修的不是真混沌,而是假混沌;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懂得治理、修養內在的精神,卻不懂得處理和外在的關系;這樣的人,只能夠遠離世間才可以保全內在精神安寧。但是,真正的內外合一的真人是怎么樣的呢?他們的心性明白清澈達到毫無雜質的地步,他們真正無為無不為而重新歸于真樸;他們體悟天性而與精神抱一無離,而可以在世間自由的行走、處事卻不會受到干擾,如果遇到他們,你不是更驚訝嗎?這些真正的修混沌術的人啊,不是我和你可以識別的。”

看到這里,莊子的文意就昭然若揭了:莊子是借孔子之口,界定了真假之別:要借助減少外在機巧,才能夠處于心性清白玄關大開的狀態,是假混沌術,還處于“有待”的層次,還不是徹底悟道;徹底的悟道。是即使使用機械技巧,也不會影響內心光明白凈,即使日理萬機、運用各種技術,也可以做到安之若素、心神寧靜——這才是真正的混沌術啊。聯系“逍遙游”里面的“無待”,就可以前后貫通了——真正的悟道者,是不需要假借任何外界環境才可以獲得逍遙自由的。

這則寓言,對后世將道和術割裂,將出世和入世割裂的假隱士、假道學,無疑是當頭一棒。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當今,為我們建立“道學為體,科技為用”的人類文明大框架,則提供的強有力的文化支持。

說不完的莊子啊。以上賞析只是莊子里面的滄海一粟,莊子博大精深而又鮮活靈動,富于生命力。我們現在使用的成語,如鵬程萬里、扶搖直上、夏蟲朝菌、綽約多姿、越俎代庖、大而無當、大相徑庭、中規中矩、跳梁小丑、形如槁木、朝三暮四、游刃有余、躊躇滿志、螳臂當車、莫逆之交、相濡以沫、虛與委蛇……等等等等,都是出自莊子。莊子是什么樣的書?作者又是什么樣的人?且讓我們翻開歷史畫卷,逐步走進他的南華世界。

二、莊子的戰國時代,是個什么樣的時代?

莊子生活的年代,距離黃帝已經2200余年,正處于天下割裂、群雄紛爭的周朝末期。這是個歷史的分水嶺。莊子之前還有一個道學巨人——老子,生活在春秋年間,而莊子是生活在戰國年間。“春秋”以當時魯國編年體史書《春秋》來命名,戰國的名字則以西漢劉向的史書《戰國策》為命名。這兩個時期,在名義上,基本還是屬于東周的范疇,這個時期,周王勢力減弱,進入諸侯割據爭鋒、社會風起云涌的歷史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480多起;而戰國255年,也至少有230多起戰事。無數平民流離失所,無數士兵沙場飲血,有無數生靈涂炭的人寰悲劇,也有無數昨日貴胄公候、明日階下刑囚的人間冷暖……可是,恰恰是這個時期,是華夏文化大融合時期,也是羲黃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也是世界上上著名的軸心時代。這一時期誕生的文化巨人燦若星辰,諸子學說上千家,最后形成在歷史上有深刻影響的學派,也有10余家;春秋戰國百花齊放的諸子,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石,照亮了人類思想漆黑的夜空,成為了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軸心,這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非常特殊。

覽閱塵封而又鮮活的歷史,很多人都經常出現錯覺:當今天的世界迎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又一個諸子百家時代展現在人們眼前,今天的百家,已經是全球范疇的百家,今天的諸子,已經擴大到世界范疇的諸子,這是個被放大的諸子百家時代;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諸子總是要歸于大道,百家也是道學的不同分支——這是文化的根本規律,也是時代的必然。

? ? 我們來看看戰國時代,它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后啟大秦帝國。這個時期,圖強求存是各諸侯國主旋律,因而才有了蘇秦張儀等縱橫家施展才華的舞臺,也有了孫臏龐涓戰場爭鋒的根本驅動力。隨著兼并戰爭進一步加劇,產生了所謂的戰國七雄,七雄分別是:燕、趙、魏、韓、楚、秦、齊。但是戰國時期,不僅僅只有七個國家,這時的周王朝境內還存在著宋國、衛國等國。我們的主人翁莊子,就是生活在宋國的蒙地的一位管漆園的小官。

三、莊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莊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或許在莊子本人眼里,身份就是個外在的虛擬幻象。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莊子是個對修煉實踐有著深刻體驗且實證層次到達究竟透徹人,是個撇除浮華及一切非本真幻象的真正的人,可以簡稱為真人。甚至我們發現,《莊子》名篇“大宗師”的原型,居然很像莊子!到達至道修煉的最高境界——真人,在莊子看來,才是大宗師。看看真人都有些什么標準:

①? 不逆寡,不雄成,不謨mó士;這是說什么呢?逆是違背的意思,寡者,一也;大道的規律少而精,不違背看似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大道之根本規律,就是不逆寡;不雄成是說不力求成功;不謨士:謨通謀,士通事,就是不為世間一切事物操心謀劃——這三句話,就把逍遙自在、超然物外的真人形象地勾勒出來了;

②? 登高不栗(li),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這第一句話還好理解,二三句話就顯得不可思議了。為何會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呢?濡是沾濕的意思,不濡就是說,跑到水里不沾濕,而火的溫度一般都有1000多度,正常人別說掉到火里,就是靠近,都覺得炎熱。我們聯系至道修煉里面典型的成就——陽神成就,才可以恍然會心——陽神具有什么特性?“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陽神不受重力及三維物質的影響,甚至可以打破時空禁錮,在大道家園之中央——神洲凈土里面“百世一下”,物理意義上的水火,當然也就不能夠構成障礙和威脅了。

③?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人生,無非就是醒和夢兩種狀態,其寢不夢說明睡眠質量好,其覺無憂說明清醒時候生命質量好,兩者加起來,這個人的生命質量度就足夠飽滿了。當代社會的人,睡著的時候大多睡眠不好,老是易醒;醒來后呢,則夢魂顛倒,常常好像在夢中,他們應當可以體會到句子中透出的平淡至極的真樂;而其食不甘,則是沒有分別心的狀態下,對事物乃至其他感官享受無動于衷的描述;其息深深,則是描述胎息,深長到腳后跟——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真人之息以踵;

④? 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生,凡人之所好,死,凡人之所惡也,不以生為喜悅,不以死為悲哀而厭惡,非真人不能也;

⑤?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不相勝就是不相互對立;不相互對立,就是天人合一——這,是真人的最根本特征。

? ? 莊子對真人的描述,與《黃帝內經》、《淮南子》等等經典對真人的描述,基本一致,構成了描述達到至道修煉最高層次的“人”的基本特征,經過后世兩千多年的實踐,豐富了其內涵,也驗證了它的準確性。比如:對胎息的描述,比如真人無夢的特征,比如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在至道修煉的后期,都會一一出現。

? ? 文為心聲。在文學作品的創作時,作者往往會把自己生活感悟投射到文字上面,這是個常見的現象;在道學經典尤其如此,對于修煉境界的描述,非過來人不能加一字,所謂“欲知三叉路,需問過來人”;莊子對真人境界的準確描述,分明顯示出,他是有功夫的,并且是修煉功夫達到了真人層次之后過來人的現身說法。以此觀點,我們再聯系莊子驚世駭俗的傲世行為,或者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釋:楚威王聽說莊子才華絕世,遣兩大夫重金欲聘請莊子,莊子婉拒了,說:“楚國有神龜,死去了三千年而還被供奉在廟堂之上。但是作為龜本身,它是選擇為了死后留骨而尊貴,從而犧牲掉生前的幸福,還是選擇生前就快樂地拖著尾巴在泥涂之中舒舒服服地游曳比較好呢?我想我還是選擇后者吧。”——這,豈不是“不雄成,不謨mó士”的寫照么?

莊子妻子去世,敲盤而歌,惠施問他:你的妻子為你養兒育女,操勞一生,她去世你不哭也就算了,為什么還要敲盤而歌呢?莊子說:不是這樣的。她剛剛去世的時候,我豈能夠不悲傷呢?但是我細細的觀察她的一生,就發現:我的妻子,她一開始并沒有生命,非但沒有生命,就連形體也沒有,非但沒有形體,甚至連“氣”都沒有,她混融于恍惚杳冥的大道之中,一覺而動入于母腹而有氣,這細微的氣發展成為有形的胎兒,隨著胎兒脫離母體,就變成獨立的生命,現在又變回連生命都沒有的死亡狀態,她只是回歸而已;她已經與春夏秋冬四時同體,安然的躺在大道家園這個巨大的屋子里,我卻為她嗷嗷大哭,起不是太不明智了嗎?——這,豈不是“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的寫照么?

還有著名的莊周夢蝶,莊子夢為蝴蝶,栩栩如真,輕快自如,當他重新回到身體,竟然不知道自己是蝴蝶還是莊周了;明眼人可知:這種奇特的體驗,實際上就是至道修煉里面,陽神化蝶出竅的內景。莊子因而提出“周與蝴蝶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物化,就是后世至道修煉的羽化;陽神化蝶而出的莊周,在太極之中、無極之野逍遙自在地遨游,在道學史上留下絢麗燦爛、濃墨重彩而又深邃無垠的一筆;莊子的生命,在化蝶的一瞬間,已經打破時空維度的束縛,打破世間名利、物質乃至身體的阻礙,脫然回歸大道家園之最中央——神洲,神洲者,真人居住之洲也;就是無極之野,太極之中——這,豈不是“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的真實寫照么?

? ? 從莊子的視名利如敝履的高達,我們看到了超凡脫俗的莊子,從莊子哭妻而又轉哀為樂的離奇,我們又看到了有血有肉而又敢于直面生死的莊子,從他蝶夢而發天問之絕唱,我們又看到了作為詩人的莊子……一部《南華》,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莊子,或許,當我們真正讀懂莊子的時候,自己就生活在真實的《南華》世界里面,蝶夢而逍遙了。

四、莊子與老子的關系

老莊一體,要深刻認識莊子,就不能孤立起來看待,所以必須得研究下莊子與老子的關系,先看看一個有趣的故事吧。

“話說周末時,有一高賢,姓莊,名周,字子休,宋國蒙邑人也,曾仕周為漆園吏。師事一個大圣人,是道教之祖,姓李,名耳,字伯陽。伯陽生而白發,人都呼為老子。莊生常晝寢,夢為蝴蝶,栩栩然于園林花草之間,其意甚適。醒來時,尚覺臂膊如兩翅飛動,心甚異之,以后不時有此夢。莊生一日在老子座間講《易》之暇,將此夢訴之于師。莊子老師卻是個大圣人,曉得三生來歷,向莊生指出夙世因由,那莊生原是混沌初分時一個白蝴蝶。天一生水,二生木,木榮花茂。那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奪日月之秀,得了氣候,長生不死,翅如車輪,后游于瑤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鸞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莊周。因他根器不凡,道心堅固,師事老子,學清凈無為之教。今日被老子點破了前生,如夢初醒。自覺兩腋風生,有栩栩然蝴蝶之意。把世情榮枯得喪,看做行云流水,一絲不掛。老子知他心下大悟,把《道德》五千字的秘決,傾囊而授。莊生嘿嘿誦習修煉,遂能分身隱形,出神變化。從此棄了漆園吏的前程,辭別老子,周游訪道。”

故事出自明朝馮夢龍的小說《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自然虛誕夸張,但是也表達出一個事實:就是歷史上往往是老莊并談,這個思想根深蒂固,乃至影響到小說家,才會有以上附會之說。

莊子與老子的思想確實是一脈相承,但是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莊子曾跟隨老子學道。在莊子以書里面,多次出現關于老子的典故,卻并沒有莊子直接與老子交匯的文字。不過,從莊子一書對老子的推崇程度,是可以看出,他們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看看莊子的怎么推崇老子的: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這就到極點了。

反過來,看看莊子對孔子、惠子及與之同時期的各家學說,大多持批判態度,甚至略先于莊子之前的同為道家真人的列子,莊子也是不太佩服的。唯獨對老子,是推崇備至的。二者一對比不難得出結論。

事實上,細讀莊子通篇,就會發現,莊子是老子《道德經》最好的注腳,我們看看《莊子》各篇:內篇第一篇“逍遙游”講得是什么了?它表達了一個重要思想:要想達到真正的逍遙,必須達到“無所待”的境界,所謂“無所待”,就是個人的修行可達到不依靠外界任何條件,就可以獲取身心極致的幸福圓滿的時候,才是無所待,用莊子原文來說就是“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否則,即是是達到了宋榮子那樣不為榮辱所動,像列子那樣可以御風而行,也是不合格的——因為還需要有所憑借。如果我們讀《道德經》,覺得老子說的“清靜為天下正”太過大而無當,抽象而不可理解,請試著用莊子的逍遙代入,就很好理解了。只有真正達到逍遙,可以駕馭天地正氣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時空,不為任何外界事物,乃至不為個人身心所拖累,這不就是老子“清靜”的形象解讀嗎?

內篇第二篇“齊物論”,表達了道學最究竟的悟道真理:以道眼而玄覽,宇宙萬事萬物,都是一體齊平,而無法區分。莊子說:“舉jǔ莛tíng與yǔ楹yíng,厲lì與yǔ西xī施shī,恢huī詭guǐ譎jué怪guài,道dào通tōng為wéi一yī”,

舉莛就是細小的草莖,楹就是高大的庭柱,歷就是丑陋的癩頭,西施是舉世聞名的美人,合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癩頭和美麗的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從大道的高度而玄覽之,它們都是相通而渾一的。物質最小而不可分割的狀態,就是老子《道德經》里面所說的“精”,宇宙之至精,就是“道炁”的基本單位,既然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構建,只是組成的方式——就是五運六氣、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組合有所不同,那么事物的本質,實際上是了無分別的——這就是“齊物”的精義。由此也可以看出,莊周之齊物,實際上就是認識到宇宙事物最基本的構成,它的高度及視角,與老子是何等一致!

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里說的“精”,就是“道”的本質;“信”,就是主宰“精”進一步構成萬事萬物具體形態的根本規律。老子還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美與丑,善與惡,本來沒有區別,只是作為個體的生命,有了分別心,當他先定義了某某事物是“美”的時候,其對立面,必然是丑的,當他把某某事物認為是“善”的時候,不善的定義也就隨之產生了。所以說,站在道的高度,是沒有美丑善惡的區別的——這不就是“齊物論”的精煉版嗎?

莊子齊物論還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嬙麗姬都是人類眼里傾國傾城的大美女了,但是魚類、鳥類及卻深林里的麋鹿卻不會迷于她們的美色——恰恰相反,他們看到這些人間的美女,第一反應肯定是逃之夭夭。可見在悟道者看來,萬物齊平,并沒有善惡美丑的區分。這是老子道論的形象版。莊子的齊物,實際上就是老子的玄覽。

道德經第十章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疵就是瑕疵,有分別之心靈就是有“瑕疵”,只有深入洗滌我們心靈這面明鏡,才可以慢慢恢復它本來的光明,才可以達到“齊物”的境界。這里補充一點:大道家園傳授悟道心法里面,第一步就是以無分別之心而真常應物,如果達不到,其次才是雌雄慧劍,再次才是太上三觀。

莊子內篇第三章是“養生主”,其主題思想是“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所謂“緣督”,緣,是順著的意思,督,是道的別名詞,因為只有大道是宇宙根本規律的源頭,只有大道才可以督查、監督、管督宇宙的一切規律,乃至總督萬物;有注家將“督”解釋為督脈,意境未免偏低。經者,常也;合起來,緣督以為經,其根本意義,指守中合道,順應自然之常法,循天蹈理,就可以保存生命,盡終天年。

養生主至少表達了兩大思想:一、是貴生;二、是道法自然。這兩個思想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吻合、相貫的。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曰:“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道學傳統里面的尊重生命思想由此而出,經由莊子的發揮,形成獨特的道家養生思想與實踐。老子又有“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的說法,以身為天下,以身為貴,莊子繼承這個思想,進一步發揮,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后天的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危險啊。老莊之愛身貴生思想,經莊子發揚光大,在后期道教里面形成“仙道貴生,度人無量”的標志性口號。

第四章是“人間世”。莊子不回避現實人生,這一章提出的重大命題,就是解決修道者該如何直面人生的問題。孔子是入世弘道者的代表,這一章主要借孔子與顏回、孔子與楚國大夫葉公子高的對話,及衛國賢大夫蘧(qú)伯玉教導顏闔(hé)的故事,表達了修道行道者,在紅塵濁世待人接物、處理事情的幾個原則:一是通過心齋,達到“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的境界,當修道者凝神一志,心齋忘我的時候,他耳目內觀、精神內守,將有分別的識神之心摒棄在外,就可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這時候,鬼神都會來到歸附你,何況是人呢?“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qú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這是萬物變化的樞機,禹舜等圣人相互授受、修身治國兩不誤的要領,是伏羲、幾蘧(qú)等古帝王終身遵循的秘訣,遵循這個原則,身國尚可同治,何況其他雜碎事呢?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面剖析過的“心齋”法是在本章提出的,并且這里的心齋,是用于真常應物、內圣外王的核心要領,不僅僅是打坐的時候運用,而是貫徹到整個日常生活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這是廣義的心齋,是最透徹的悟道境界。在莊子眼里,悟道者是沒有山林與紅塵的區別,沒有世間與出世間的區別的,這個高遠的見解和氣魄,與老子無二。

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莊子的心齋讓“無為”成了可以落地、實現的修煉境界,而不再是艱深枯澀的道學詞匯。心齋達至個體的無為,則天下沒有不可以治理的。莊子讓老子的學說開花結果了。老子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如何可以“守之”而萬物自化呢?莊子明確指出:“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的奧秘,就是使得“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的心齋法。大道家園傳授的太乙心咒,其實也是心齋法的繼承與升華,可見以太乙心咒為核心的道家大成凈土是頓漸結合的古法、大法。

后面的孔子與葉公子高的對話,核心在于“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順應自然而使自己的真心自由自在的遨游,世間事物或有許多無可奈何而又不得已要做的事情,我把這些事情當著涵養中央之本心的依托,這是將出世入世合一而達到極點的心法啊——這是心齋法的進一步發揮與應用了。

第五章“德充符”。道為體,德為用,德行充實,即可合道。符,是證驗的意思,也有符合、契合的含義。本篇描寫了幾位形體殘疾卻德行完美的人,王駘(tai)、申徒嘉、叔山無趾,他們都受過刑罰失去一條腿,其中核心的一句話最有代表性:“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軀體是假,無假者,大道也;命,在這里是動詞,任由的意思。能夠清清楚楚地審視、看見大道,而不為一切形形色色的外物所遷移,任由事物變化而牢牢守住其中萬變不離其宗之大道,找到“尊足者存”——比缺失的腳更珍貴的大道——就可以做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肢體的殘缺,不影響“德”之完美,這里說的“德”,是人得之于大道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真心,或者說是先天元神。真心乃是大道之精華,把自然賦予的真心,進一步擴充、充實,就可以重新認識大道的全體,回歸大道之中——此乃“德充”之真義;而上面列舉的幾個殘疾人例子,就是“符”——驗證。《道德經》說“失道而后德”,失去、遠離了大道,可以通過充實內在的“德”,來重新回歸大道之中心。大道者,大道家園也,大道家園之中央就是神洲。莊子“德充符”又一次注解并發揮了老子的核心思想。

第六篇叫“大宗師”,上文說了,它給到達至道修煉最高層次的真人下了定義,除此之外,還給“道”下了準確的定義:“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大道無為、無形,但是其中有情有信,體用不二,先天地生而生育天地。

我們聯系老子的道論:“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不就莊子的“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嗎?老子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不就莊子說的“有情有信”?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不就莊子說的“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為久”嗎?在對大道本體的根本認識上,莊子與老子也是根本一致的。

第七篇“應帝王”。應,含有應該、應當之義。從字面的意義理解,就是:什么樣的人應該成為帝王?或者說:真正的帝王應該怎么做了?古道家向來有身國一體的傳統,從三王五帝開始,國家最高領導人,實際上也是修道層次達到大成地步的真人。本篇實際上是進一步描述如何治國或者是如何將修身和治國結合起來的篇章。莊子借助無名人的口來作了言簡意賅的回答:“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你把心遨游于恬淡虛無的狀態,將氣合于清靜無為、淡漠自然的境界,順從萬物的自然規律,不要讓私欲夾雜其中,那么就天下大治了。乍一看,沒有只言片語是說治國的,但是這恰恰是最高的治國至理。我們看看老子,身國一體,借治國來喻修身,借修身來比擬治國,正是老子全書的特色。如:“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里前面的身、家、鄉、邦、天下,從丹道修煉角度來看,分別指代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粉碎虛空、煉虛合道著五個階段的不同內景及所用竅位。從根本上說,老子希望人人修至道,至道修煉推行得范圍越大越遠,德行就越大越高,天下也就越太平越安寧越祥和。在這里,老子和莊子這兩位相差兩百余年的道家巨子,又一次在“天下”的高度,達成了共識。

?

五、莊子是至道修煉頓法的代表之一

可以說,與老子一樣,莊子是至道修煉頓法的代表。至道,乃是道學里面,可以達到長生久視、超圣登真地步的修煉技術的總稱。“至道”一詞,在黃帝時期的多部作品皆有使用,如《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黃帝陰符經》,莊子里面記載了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典故,也有“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的說法,其含義等同于修真、仙學,但是比修真、仙學出處更早,宗教色彩也更淡薄,故應正名并推廣規范使用。

黃帝的道術,以至道為最高,至道是道學龐大的體系里面,實現超凡入圣、超圣登真的終極目標的手段。至道有三大途徑,一是頓悟頓成法;此法在上古時期多用之,其法直接悟入大道,以道統率性命,并混融精氣神與一體,抱一而證道,可以說是悟證合一的最上一層至道修煉頓法,可頓悟,甚至可以頓成。以無為為法,因而甚至無法可言。正因為如此,先秦以降,至道修煉逐步轉換為以漸法為主的金丹大道法,這是至道修煉的第二大途徑;丹道將大道打成兩節,化為兩儀——分別是性命兩端,又將性命分化為三,即是精氣神三者,并落實到人身,人人皆有精氣神,因而較易把握,降低了難度,普及較廣;丹道提倡性命雙修,循序漸進,一步緊接一步,步步有驗;一節銜接一節,節節相扣,最終將精氣神顛倒逆反為先天性命,又將先天性命混合打成一片,返還為太極,最終打破玄關為了當,則返還無極,與頓法的成就無二。

丹道作為至道漸法的主干,在魏伯陽真人之后近兩千年占據主干地位,甚至成為了至道修煉的代名詞;但丹道畢竟不是至道修煉的全體,故今糾正之。

至道修煉復有以咒語為核心應用的大成凈土法,也是上古流傳至今,出自黃帝時期的祝由術,在秦漢時期演變為太一信仰,其后流入道教內部,在唐末演變成早期以《道教義樞?凈土義》、《太上靈寶凈土生神經》為代表的教門凈土小成法,后經隱仙派陳摶老祖之弟子張無夢、賈得升及寧氏家族千年韜光養晦而升華之,才演變為當代的道家凈土大成法;其法簡易,頓漸結合,是至道修煉即身成就的普度法門,也是目前大道家園普傳的正法。

莊子不但繼承了老子的抱一道術,也繼承了廣成子傳軒轅黃帝的守一道術,以心齋、坐忘為主要手段,在忘無可忘之處,頓入無何有之鄉,化蝶而出,夢會姑射山神人,深隱姑射山之漆園,從賢人圣人到真人一步到位,于大道家園神洲國里,藏天下于天下,出入人間世而無礙,而與萬物含靈相忘于江湖。

莊子的道術不講性命,甚至不講形體,即使是肢體殘缺,只要德行充沛齊全,照樣也可以符合于“道”。莊子的蝴蝶,是高度靈性的蝴蝶,可以天籟悟入,也可以地籟人籟悟入,可以聽息悟入,可以齋戒悟入,可以“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而悟入,可以守而禱告而悟入,可以在病死之際“游乎天地之一氣”而悟入,可以敲盤高歌悟入,可以在談笑風生中悟入,可以在與骷髏對話中悟入,可以在日用瑣事中悟入,可以在有機巧事而純白具的真混沌之中悟入……看似雜而多端,然而其中畢竟還是有道樞的。

何謂道樞?“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莊子的一切道術,包括心齋、坐忘——皆以此道樞為核心內涵,無此道樞,道術不能稱之為道術。彼和是,是事物的矛盾對立面,彼為陰,則是為陽,彼為陽,則是為陰,陰就是陽,陽就是陰,陰中有陰陽,陽中也有陰陽;彼為奇,則是為偶,彼為偶,則是為奇;和陰陽一樣,奇與偶,需要在互相依存中才可以顯現出來,“彼”和“是”也是如此。打破了彼和是的界限和區分,就叫“莫得其偶”,這就是道樞。

掌握了道樞,可以應接無窮無盡的外在事物,就可以齊物,可以逍遙,可以在人間世應帝王,這個道樞,也就是我們的先天元神——即真心、本性、自性,我們的先天元神——真心、自性是大道之精華,是認識、掌握大道的核心樞紐,故謂之道樞。道樞就是老子所說的“德”;掌握道樞,也就是明了真心本性,再進一步的擴充,讓德行充盈就可以重新合于大道——就是老子說的“失道而后德”,也是莊子說的“德充符”——能如此,方為大宗師。

莊子對老子、關尹喜的太一道術推崇備至,實際上,他本人也未曾離于太一道術。而莊子之后,道術為天下裂,百家往而不返,各執一端,及至秦朝后丹道漸法大盛,傳人循規蹈矩,至道修煉的頓法也就隨之湮沒在歷史的煙塵里。不過,畢竟我們還是應該慶幸,以春秋戰國之殺戮,自老子青牛西去,法傳尹喜,或許就不應該有這樣的頓悟甚至頓成法流傳,誰知道又出了御風的列子,然后還有莊周的蝴蝶從硝煙之中飛出,這已經是道學史的奇跡,也是上天對多災多難的人間的眷顧吧。

《南華》一書,是莊子留給人世最奇詭壯麗的詩篇,南華的世界,泰山與秋毫并重,是個今日適越而昨日已至、以無用為用的無何有之鄉,然而又是變幻的世界中不變之實相。或許,當哪一天,我們豁然頓悟之時,我們與那只蝴蝶,就一起回到那個相忘相安的江湖了。愿我們可以化為那只無待、齊物而又逍遙的蝴蝶,飛向永遠沒有爭端的江湖,飛向心靈的最深處,飛回無極之野,飛到大道家園的最中央——神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19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382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038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5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16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12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92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5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69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2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28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67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65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7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13評論 1 28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585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92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前言 在解讀《莊子》之前,我們需要先回答這樣幾個問題。第一,莊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第二,我們為什么要讀莊子?第三,莊...
    暖陽_1332閱讀 1,471評論 3 6
  • 我覺得上輩子我應該是拯救了地球,這輩子才可以遇到這樣一個有愛有趣的宇宙好婆婆。 如果我今天的形象是她喜歡,她會毫不...
    小華華Diana閱讀 159評論 0 0
  • 泰戈爾說:對我們有價值的,并不是在學校念過書的事實,而是求學的態度。學,可以立志;學,可以成才;學,永遠不能停止。...
    晴空Sunny閱讀 430評論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