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關于這句話的重新思考:
經常會有這樣的時候,今天學習了,即有輸入了,卻不知道寫點什么,即無法輸出。對于這一點我很困惑,大概有幾天時間,沒想明白。“覺得”自己看懂了,又不知道為啥寫不出來,直到再看《我是如何錯過一次升級的》才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維,又發現了好多漏洞。
關于寫作我曾經的想法:
1、“覺得”作者的話更完美,喜歡摘抄作者的原話。
2、“覺得”要寫就要寫的最好,“覺得”寫不好,所以就沒寫。
3、即使寫了,短時間內貌似對自己也沒多大幫助,不寫也沒什么影響。
4、即使寫了,每次也像交作業,寫完馬上就發布,沒有寫完回頭檢查的習慣,檢查表達的是否通順、措詞是否準確、邏輯是否清晰,是否有錯誤的地方。
結果就是:
1、摘抄作者的原話,以為懂了,實際上沒懂。“看了”和“懂了”之間還有個“做了”即按照作者說的道理去做了。做才是最重要的,跟你最有關系的,否則,那些文章和道理跟你還是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們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追求“完全懂了”,才會去行動,有時候看了一篇好文章,感覺懂了,似乎又覺得沒有完全懂,然后就想著,等我在想想明白,然后就沒有了然后,一次次錯過了升級的機會。其實,只要你感覺這道理是對的,當下對你有觸動的,就應該馬上開始按照那道理去行動,即使錯了,也可以馬上糾正,沒有損失,而不行動,那損失往往是大部分人看不到的,而行動了,你對于這個道理的理解會更深刻,會加入你的體會,會成為你成長的故事,會成為未來你給別人講述的素材,而且這個道理可能在很多方面對你有幫助,不妨多想一想。
2、什么叫最好?最好評判的標準是什么?自己都說不清楚標準。其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卻更容易有評判的標準,那就是自己一點一點變的更好,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有進步,那就在更好的路上,每天都做到了更好。
3、不寫也沒什么影響,那影響不過是你看不到的。就像經濟中那無形之手,即你看不到的后果,可能對你的影響非常之大。在做決定時,我們既要考慮看的到的后果,又要考慮那看不到的后果即需要通過推測后看的到的后果,這才讓我們的決定更理性,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4、寫完每一篇文章,要養成回過頭去檢查的習慣,就像今天寫這篇反思,回過頭去看,發現有很多地方需要再補充,還有想寫卻被遺漏掉的。
因此得到:
不要做“固守型 be good type”人格的人,而要做“進取型 be better type”人格的人。
所以,糾正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彌補了漏洞,就要開始正確的行動,把每天學習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敘述一遍(寫下來)。201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