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小姐和B先生是一對相戀3年的情侶,特別巧,兩人都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我這顆碩大的電燈泡幾乎全程見證了他們的戀愛過程,也非常榮幸的充當了磨合劑的角色。
3年時間過去,當中各種小事累加在一起,加上和雙方父母溝通不暢,不可避免的,兩人面臨分手危機。
兩人在這段感情中都精疲力竭,當然,更崩潰的是B先生。他非常確定的告訴我,A小姐絕對在腳踏兩條船,并向我列舉了一二三四條她的罪證,“我覺得她在不停地給別人發信息”“我覺得她嫌棄我了”“我覺得她愛上別人了”“我覺得她……”。聽到了B先生的無數個“我覺得”之后,我也很驚訝,但還是表示不太相信。因為A小姐常常跟我聊她和B先生的戀愛狀況,我知道她現在的心態,也相信她的人品。
B先生聽了我的說法更加氣憤,他說因為這個懷疑,他現在非常努力的想挽回這段感情,但他所做的一切好像讓A小姐越來越反感了,他不知道為什么這個心愛的姑娘離自己越來越遠。一定是,一定是還有另一個人的存在,才會把A小姐越拉越遠。
我不想再回答了,作為一個朋友都不想再一再的解釋了,如果作為女朋友一定更累吧。
最后事實也證明,A小姐當然沒有找小三,兩人的最終的分手結果也確實是兩人的相處模式造成的,反正和第三者沒關系。
2
這是前段時間我看到的一個小故事。
主角是個女孩,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由于貧窮,父親必須非常辛苦的工作,天不亮就出門,深夜了才回家。可是這個女孩聽信了自己親戚的閑話,說是自己的父親是因為重男輕女才不想回家,不想面對自己生了個女孩的事實,并常常躲著她。
于是,女孩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無比冷漠,漠不關心,甚至父親的形象也可憎了起來。她從失望變成了期待,并且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她想努力的贏得父親的注意和關愛。父親的眼光仿佛是一道耀眼的光,可那道光無論如何都落不到她身上。不管她從小拿了多少獎狀,獲得了多少贊揚,長大后的人生多么成功,被人羨慕,她最在乎的那個人仿佛從沒愛過她。那已經成為一種心魔,把她牢牢地鎖死。
直到她生了自己的女兒,看到已經成為姥爺的父親對自己的女兒百般疼愛,抱著小小的一團不肯松手,滿臉笑容的叫著“小乖乖”時,她才明白,父親從沒有嫌棄過她是個女孩。他只是太忙了。為了賺錢養家,他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看看他心愛的寶貝兒。只是,在女兒的心里,她對父親的恨意,已經把所有父親對她表達愛意的點點滴滴都隔離在外了,她才看不到,父親也是曾經這樣疼愛自己的。
3
很多時候翻翻朋友圈,你看到和自己關系都很好的兩個朋友,互相點點贊,說說話,你心里就酸了。腦子里腦補出一場他們團結友愛的大戲,只把你隔離在外。
于是你就開始感嘆人生不如意,人心隔肚皮了。然后每每看到他們走在一起就會把心里的酸澀拿出來,自虐似的品味一遍,心里的負面能量就又多了一分。可是親愛的,你忘記了一件事,這所有影響你的事情都有一個前提:它們是你腦補出來的啊。
大腦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的聯想延伸功能讓我們生活得更方便,同時也附送了痛苦。人類本能的自我保護功能會把周圍對自己有威脅的因素放大,并讓大腦做出相應的反應。
當一個人身處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位置時,他們更容易將自己身邊的情況聯系起來,并貼上“危險”的標簽。因為不知道傷害會從哪個方向打過來,所以覺得四面楚歌,只好四面防守,最后弄得自己快要精神衰弱。
為什么會這樣沒有安全感呢?這種威脅來自于對自己的不信任吧。尤其是潛意識里覺得自己處于弱勢時,或是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時,這種四面楚歌的感覺就更明顯了。大腦感到了威脅,可是卻又不愿意承認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于是就像疑鄰盜斧般的,在別人身上尋找這威脅的源頭,最后真相大白時,才覺得啼笑皆非。自己在意的要死,到頭來才發現是自己腦中的一場大戲,別人更是覺得莫名其妙。
很多時候并不是自己命運多舛,而是你向著多舛的命運飛奔而去。這許多的聯想,許多多余的防守動作,把自己的人生走得越來越亂。就像在一臺電腦里裝了8個殺毒軟件一樣,電腦不死機才怪,更何況是人呢。把生活中所有可疑的存在都加以識別,并作出防御反應,相信我,你根本沒有時間做對生活有意義的事了。
為什么就不能想得簡單點呢?大腦就空出多一點內存,給有用的東西吧。傻人有傻福的道理,應該不只是一句玩笑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