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要不要送孩子上興趣班。就我自己而言,活了三十年,并未有一技之長,有時候實在羨慕別人琴棋書畫,樣樣俱全。然而,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每天都是和小伙伴瘋狂玩鬧,你追我趕的光陰也是十分美好。而先生也堅定地認為,童年短暫,不應該浪費在所謂的興趣班里。所以,我們默契地達成一致,不送女兒去興趣班。
最近,女兒迷戀上畫畫。常常一個人坐著悄無聲息地涂抹半個小時。有時,她也會要求我陪她畫,她說,媽媽畫小老鼠,我歪歪扭扭地畫了一個圓腦袋癟肚子的怪物出來,全身唯一有老鼠特征的是那幾根可憐的胡須。那個困擾我的問題又回來了,如果孩子有興趣,而我沒有能力引導她,那興趣班是不是更為合適呢。
昨天和一個做教育的朋友聊天,說到這個困擾我的問題。她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難堪境地。有人覺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興趣班是非上不可,而且還不止上一個。這類家長內心難免有一點急功近利的唯成功論,總覺得別人的孩子都在做的,自己的孩子也不可沒有。而另一類家長,崇尚自然養育的或者因為自己的童年生活寬松隨意的,就堅決不送孩子去興趣班,覺得那是犧牲了寶貴的童年生活。
然而,如果孩子確實有興趣,或者父母觀察發現孩子在某方面有潛質,興趣班不是不可以上。只是父母的初衷要端正。讓孩子上興趣班,不是為了考級,跟別的孩子比更有競爭力,不是為了完成自己沒能實現的愿望。興趣班應該是幫孩子開啟感知世界的另一扇窗。朋友說,她去到歐洲一些國家,那里的人們似乎人文素養普遍更高,街頭的畫家,廣場的藝人,商店門口的演奏者,雖然也是靠能力生活,然而他們表現出來的對自己從事的藝術創作的熱愛與激情,遠遠多于討生活的艱辛和困頓。這樣的人更讓人欽佩嘆服。
只是,現在的興趣班良莠不齊,打著藝術的幌子卻用填鴨式教育的不在少數,因而需要父母多了解多接觸,選擇一個真正幫助孩子提升興趣的興趣班。就拿畫畫來講吧,好的老師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把天空畫成藍色,把草地畫成綠色。他會尊重孩子眼里看見的不一樣的世界。
我想起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也講到,女兒圓圓把河流畫成了粉色,被老師批評畫得不對,而她卻用盆里的水告訴女兒,水本是無色的,所以你把它畫成粉色完全沒有錯。
不過學齡前的孩子還是以玩耍為主,即便是上興趣班,也是那種無拘無束不用條條框框限制的。學齡兒童可以根據他的興趣愛好以及個體情況選擇是否要上興趣班。
這樣的初衷和歸屬,說到了我的內心。之前在網上流傳過一個段子:說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我們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游、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里默念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雖然是一種調侃,但也道出了我們教育孩子的真正意義,不是唯分數論,唯成功論,而是讓他能提升個人修為,增加他對生命的感知力,在無趣的生活中發現有趣的存在,無論這種存在是自己一個人時孤獨的享受,還是一群人面前大度的分享。豐子愷先生曾在《給我的孩子們》中說:人生隨處皆不滿,欲圖解脫,唯于藝術中求之。正是這樣的道理。
孩子本純真,是我們大人的心理太復雜,才有了患得患失的焦慮不安。孩子有興趣有潛質,當然可以上興趣班,孩子不感興趣,那我們就陪伴他盡情游戲玩耍,只要回歸初心,帶孩子領略到他渴望中的世界,足矣。
只希望將來某一天,我的孩子長大,面對風沙歲月,能有一件自己心愛的秘密武器,在暗黑的夜里,或輕踩鼓點,或提筆潑墨,或倚窗望月,或撫琴淺唱,用以抵抗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狂風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