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這里出現的職場事情都是我親身經歷或者旁觀的,絕對真實,另外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忘記這個政治手段,畢竟我給自己做過清晰的定位,定位好之后你就會知道如何取舍,顯然這些浪費時間的政治手段是我舍棄的一部分,不做不代表不需要知道,知道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周圍的人和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而政治手段是可以習得的,用《獨裁者手冊》里面的話來說,只要掌握三個關鍵點,你就會明白所有政治手段的背后原理。
這三個關鍵點是:名義選舉人、實際選舉人、致勝聯盟。
名義選舉人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普通大眾,貌似擁有選舉權但是對于結果產生不了任何影響;
實際選舉人是可以影響選舉結果的人,但只是影響;
致勝聯盟指的是對結果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決定作用的人群;
以美國大選為例子來理解,名義選舉人指的是年滿18歲有選舉權的所有公民;實際選舉人指的是某些關鍵州的選民,這個選民往往決定了票選的走向,因此總體也會在這些州花很多錢來公關;致勝聯盟可以理解為當雙方票數相同的時候,只剩下一票,那么這個投票人將有權決定誰當總統。
那么怎么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民主,就是看致勝聯盟和實際選舉人群體的數量,數量越大越民主。與之相法,鞏固政權的方法自然是:縮小致勝聯盟和實際選舉人的群體數量。
推理到職場,簡單的理解是,巴結討好對你升職有絕對影響的致勝聯盟,在表達形式上符合實際選舉人的利益,做好用實際選舉人替代致勝聯盟的準備。
大部分國內的企業都是層級式的結構。一個老板管理不同部門,不同部門又有不同的總監,總監下面還有經理等。
以部門經理為例,他的致勝聯盟是部門總監或者以上,因此他需要討好的人也只有總監或者以上,因此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給領導留下好印象的事情。我經歷的例子:有個新來的實習女生,我的領導對她特別好,把最簡單的任務、最容易出業績的項目都分配給她,沒事還主動請她吃東西。后來我才知道這個實習的女生和我們老板是親戚關系。。。
但最恐怖的在于,即使一個企業的致勝聯盟群體非常小,但它仍然可以通過對外的宣傳讓你覺得你享有決定權和民主。國內大選就是這樣,很多集團類企業也是這樣。這樣的企業決定提升某人的時候已經由上層領導私下決定,但是為了表現民主它會公開選拔,目的是為了營造民主氣息,防止混亂。因此,當部門經理需要提升一個喜愛的員工時,由于之前提到的對外要民主,為了平息基層的抱怨,增加基礎的積極性,需要給其他基層員工一個明確的升職理由,那么業績自然是很好的理由,當領導想給你創造業績的時候,會給你一個可以創造業績的環境,他會安排你一些有潛力、上升空間的工作,讓你可以更好的有業績方便升職。
當你升職成為中層的時候,你就成為了你領導的選舉人,那么一旦選舉人都是自己提拔上來之后,只要領導在維護好上級利益,自然可以繼續晉級。
但一旦領導因為某種原因被搞下臺之后,新的領導為了處理好選舉人最好的辦法必然是選取一直支持自己的人,而替換掉原來的領導提拔上來的人。**所以TCL集團一直有一倒倒一窩的畫面。 **
因此職場升職必須要做好表面功夫,你說出來的事情比你做出來的事情更重要,你提交的表格的外觀格式,比你的內容更重要。時刻表現你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