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惡心之體;? ?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 為善去惡是格物。
? ? ? 四句教釋義:
? ? ? 王陽明的四句教言,是先開“心、意、知、物”四面,以揭示德性時間的內在正道。
? ? ? 第一句為“無善無惡心之體”,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
? ? ? 第二句為“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是心之所發,心體沒有了善惡,到意念發動就有了善惡之分。因為心之發動的意念,往往是牽連于軀殼而分化:順軀殼的欲望起念叫“惡”,不順軀殼欲望起念的叫“善”。
? ? ? 第三句為“知善知惡是良知 ”,就是心意發動處的善惡,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
? ? ? 意有善與惡,而一次為對照的良知就不會出錯。
? ? ? 所謂“致良知”,就是把這些對照臨于經驗的善念惡念之上的“知”擴充出來,使心之所發的意念只有善而無惡,使惡念在“致”的過程中消失。
? ? ? 第四句為“為善去惡是格物”,人的良知不但知善知惡,而且好善惡惡;由好善而為善,由惡惡而去惡,即是致知以格物。
? ? ? 格物就是使萬事萬物,都在良知的影響下表現為具體的善行與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