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不如變化。
大年初一,計劃全家攀登王屋山(愚公移山之地),卻中途掉轉車頭,一路向北,近距離感受莊嚴的升旗儀式。
生活中,我們的計劃往往因各種因素而發生改變。
我原本計劃自主擇業一番闖蕩,卻不得不在軍改大潮中轉業到單位朝九晚五。
我原本想把公眾號的關注人數迅速增長到10000,然后靠廣告賺取辛苦錢;卻因個人品牌轉型、內容更加聚焦,每更新一篇文章,就掉一次粉。
生活中如此,戰斗中也不例外。
近日,軍事題材電影《紅海行動》燃爆春節假期,上映12天,票房超過23億,預測總票房將超40億。
影片中,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按計劃營救被劫持的船員,卻在返航途中遭遇他國政變,臨時增加撤僑任務。
任務艱巨,路途兇險,每一步都是生死考驗。同樣,整個行動也沒有按照計劃進行。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赫拉克利特(希臘哲學家)
奧巴馬首次當選總統時的競選口號是“改變(Change)”。
特朗普的競選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其核心也是改變。
追求安全感是人的生存本能,渴望改變卻是深埋在骨子里的。
君不見,每年元旦(春節)前后,朋友圈都會洋溢著新年計劃的喜慶。
據說,能夠把新年計劃持續執行1個月的人,不到10%。
2018年的2個月(15.89%)即將過去,你成為哪一部分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制定計劃這個動作本身。
1、定計劃能降低焦慮
心理學上,有個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指人們對于尚未完成的任務,比已經完成的任務印象更深刻。
如果你總是想著那些沒做完的工作,很可能就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當前的事兒上。
于是,深深的焦慮產生。
破解之道是,對于無法一次性完成的任務,定一個盡可能詳細的計劃,這樣大腦就會將整個任務預演一遍,預演的效果與完成的效果差不多,即可有效預防蔡格尼克效應。
2、目標要高
剛才講到,制定詳細的計劃,能夠有效降低焦慮,但釋放焦慮之后,你很可能也就沒有了開始行動的動力。
因此,設定的目標要高一些,使目標具備一定的挑戰性,渴望改變的你,將會躍躍欲試。
3、第一步要小
很多人害怕寫作,就是因為遲遲邁不出第一步。
很多人沒能持續鍛煉身體,也是因為第一步設定的太大,用力過猛,要么精疲力竭,要么傷痛纏身,從此對運動敬而遠之。
計劃中的第一步要小,先完成,再完美。
對于寫作,可以從每天200字的日記開始。
對于運動,可以從每周3公里的慢跑(或快走)開始。
4、不要害怕變化
在執行計劃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因素的沖擊。
比如,天氣惡劣,無法完成當天的跑步任務,那就把任務順延到第二天。
如果出差在外,無法在日記本上寫日記,那就先把日記寫在手機里,方便的時候,謄寫到日記本上。
變化的計劃也好過沒有計劃。
什么時候開始運動都不晚,如果你也想制定專屬于你的運動計劃,并長期執行,歡迎加入“女神訓練營”,與20多個自律的小伙伴一起鍛造好身體、塑造好身材。
如果你想重拾寫作的夢想,歡迎加入“不寫就出局”。
關于制定計劃、執行計劃、調整計劃,你一定有心得。歡迎留言交流。
參考資料:
1、得到專欄《超級個體》(2017年1月19日)文章《問答 | 拖延的人怎么制定計劃更靠譜? 13-4》。
2、得到專欄《李翔知識內參》(2016年11月30日)文章《新說 | 制定的計劃完不成怎么辦》。
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