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古代偉大的帝王,就不能不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誠然,唐太宗李世民18歲加入隋末的群雄逐鹿,21歲定鼎天下,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朝代——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史書上將建唐之功歸于李世民,但是那是經過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改寫的史書,當然太宗皇帝的大部分功勞是不能否認的。
在太宗皇帝手中,一手塑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盛世——貞觀之治。而盛世的建立離不開人才,太宗皇帝手中有房玄齡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赫赫有名的武將如秦瓊、尉遲恭等。但最為人所知的當然是千古第一諫臣魏徵,也稱魏征。一些格言警語震古爍今。而唐太宗的從諫如流,也成了千古明君典范。
從諫如流出自東漢史學家王彪的《王命論》。中國皇權政治,講究的是君主獨裁,但人總會犯錯,做錯誤的決定,所以,能否采納臣子的意見就成為了衡量一代君王是昏君還是明君的標準。唐太宗把魏徵視為一面鏡子,似乎真如君臣相知的古賢君一樣。
“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天下安危,唯在為政善惡”。“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上是魏徵勸諫唐太宗言語的一部分。但是,唐太宗真的能真心接受魏徵的意見嗎?
我們首先看,唐太宗納了哪些諫。
1.唐太宗想要修個暖閣,魏徵以漢文帝惜十戶民財的典故勸諫,太宗很高興,但是最后還是修建了。
2.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魏徵告訴李世民當初隋煬帝楊廣曾在此讓附近的百姓上貢,貢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費。
3.貞觀八年(634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認為這是毀謗。魏徵進言說:“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到‘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為帝王長嘆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該仔細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
等等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魏徵所諫,大都是無關緊要的事,無非是勸諫皇帝節約,勸諫皇帝寬仁,勸諫皇帝愛民。這些諫言,古仁人早已玩爛啦!而一件要緊的事,魏徵生前向太宗皇帝舉薦了兩人,杜正倫和侯君集,因為魏徵的舉薦,一個成為兵部員外郎,一個成為吏部檢校尚書。后來二人在魏徵去世后參與太子謀反,禍及魏徵,太宗皇帝下令將魏徵墳墓的墓碑推到,并磨滅上面的字。此后,太宗皇帝認為魏徵進諫純粹是沽名釣譽,竟然取消了公主嫁給魏徵長子的婚約。
可以說,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獲得皇位,需要樹立一個明君的形象;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需要獲得太宗皇帝的信任。兩人心照不宣,魏徵提出一些無關緊要的建議,勸說李世民成為一個仁君明君,而李世民欣然接受,正好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唐太宗和魏徵,不過是在進行一場權力的游戲而已。根本不是諸葛亮勸諫劉備,管仲勸諫齊桓公之流!
四千年的皇朝史,更不知有多少權力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