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隨著文學的全面興起,思想的桎梏被松動的政治一點點剝蝕,集體主義下的統一思想也逐漸由開化的個性主義消釋化解,由知識分子所倡導的精英文化占據了八十年代的主導地位,然而時間還沒有走過短短的十年,這個新確立的精英知識分子話語霸權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興起的九十年代浪潮里,受到了文化市場中大眾文化與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極大挑戰,新媒介方式的轉化更是加重了這場去精英化危機的擴大化。精英文化中純文學的神圣光環所構造的自主化與審美無功利化的美學標準所賦予的崇高性、神秘性和稀有性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解神秘化的趨勢,而這場潛滋暗長的運動的始點源于自下而上的民間,具有強烈的商業驅動性和大眾參與性。
文學藝術在逐漸喪失崇高以后,快速被日常生活的審美所滲透,發展為大眾文化與商業文化相結合的解精英化的思潮,而隱藏在其后的官方文化雖按兵不動,卻給了這場思想運動最大的直接動力。這些新的文化與藝術形態以精英文化的標準來看根本就難稱藝術,更談不上具有文化的資格,但在其快速、簡單、通俗的意識形態中卻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中心與原點,成為一切價值與審美衡量的準則和判斷所有眼光的標準,具有了難以估量的受眾群體。
九十年代的精英知識分子雖然扛起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想兩面大旗,竭盡對這種由文化市場與現代傳播工具合力產生的大眾消費文化極力聲討和強烈抵制,維護知識分子文化藝術的神圣霸主光環,搶奪審美標準的話語權,塑造純文學的嚴肅高貴性,在質疑大眾文化的合法性中找到最有力的辯詞,斥責大眾文化的媚俗、墮落與欲望,確立文化批評的話語類型。但遺憾的是,這場由高向低對自下而上的思想較量卻大而虛空,忽視了由官方文化主導的社會政治層面的統治功能,人文精神的終極關懷沒有徹底被開掘,官方虛假掩蓋下政治的自由操控了大眾文化下娛樂與消費的自由,造成了公共政治下萎靡畸形的消費金錢價值文化,利益的趨勢與財富的追逐最終確立了社會的冷漠與關懷的淪喪,文學藝術在官方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虛假繁榮里被徹底冰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