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我們覺得應該做也一直想做的事情,卻很長時間都沒有做,究其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很多時候是我們將它們看的太高,總是仰視著它們,把他們過于的神圣化,比如讀書、比如運動…
就拿讀書這件事來說,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多讀書,也很想多讀書,但是更多時候要不是一直想著卻從來沒有付出實踐,或者剛剛開始沒幾天就放棄了,或者看了一本書之后覺得沒有預想的收獲,就斷言讀書無用,便不再讀書了,何以出現這些狀況,歸結起來,就是我們把讀書看的太神圣。
第一種神圣,是把讀書看的太過于正式。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聽很多人推薦《金字塔原理》這本書,一直想好好讀一讀,開始的時候是在網上下載了一個kindle版本,讀了兩天感覺這么重要的書讀電子版的太不正式了,第二天便買了一本實體書,讀了兩天又覺得這類書不能躺在床上讀,然后第二天便去了圖書館,隨后又發現買的這本實體書印刷質量不好,感覺影響閱讀質量,想要買一本好的,結果到現在為止,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還沒有把這本書好好的讀一遍。在這個讀書的歷程中,已然將讀書變成了一種儀式性的活動,失去了讀書本身的隨意性和隨時性。
讀書本身應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們卻給它加上很多不平凡的標簽,特別是一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讀書抬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讓人遙不可及。特別是國人較少閱讀的這種大環境下,讀書這種平常事卻變成了高雅、高貴、時尚的代名詞,我們如果看到有人在公交車、地鐵、火車、飛機上讀書,首先會很驚訝,然后會很佩服,很多人也許還會嘀咕一句“真能裝”,總之是會讓人覺得意外的事情。但是在很多發達國家,讀書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隨時隨地可以讀書,別人看到了,也不會覺得有什么特別,因為它本就不是一件需要特別對待的事情,更不需要弄的那么正式。
第二種神圣,是把讀書看的太過于萬能。
我另一個朋友,剛進入職場時,遇到了很多困難,聽別人推薦一本職場類的書籍,便急不可待的在網上下了單,拿到手便開始讀起來,讀完之后將書中的一些方法應用于工作中,但是發現雖有一點改善,但是對于他目前的處境幫助并不大,于是便斷言讀書無用,發誓以后不再讀書,因為一本書將讀書打入了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
其實不是書的錯,更不是讀書的錯,而是朋友的期望太高,將讀書看的太過于萬能,想僅僅通過讀一本書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多少還是有些異想天開的。通過讀書學知識,本是一個系統的積累的過程,同時還要加上自己不斷的思考,最后才能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永遠不要將讀書看成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對于讀書,我們應該做到:隨時想讀,隨地能讀,拿來既讀,無不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