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詞「財務思維」,指的是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只是它們太普通、太平常,以至于沒有人刻意地提煉。
上班路上買早餐,發現攤子前排了一隊人,你看了看表,距離上班還有15分鐘,排隊可能來不及了,公司樓下還有便利店,不需要排隊,這里一份早餐5元,便利店的早餐要12元,遲到要扣30元,選擇這里排隊可能會遲到扣錢,便利店不會遲到但是貴,要在哪家買呢?
這樣的一個思考方式,就是財務思維方式。
關于財務,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
有人說,穿上去年的衣服發現兜里有錢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在前些年還流行使用現金的時候,冬天穿上外套,有時候會在兜里發現前一年遺留下的現金,那一刻是真開心,意外的收獲來得那么突然。
其實,像這種遺留錢財在某個地方而忘記處理的行為,是對自己財務狀況不了解的一表現。
隨著電子支付的發展,每個人擁有的賬戶日益增多,除了傳統的現金、銀行卡,還多了微信錢包、支付寶余額、電子理財賬戶等渠道存錢,如果沒有記錄習慣,恐怕很難把這些都記在腦里,遺忘導致錢財損失也是有可能的。
北威州的一項估算顯示,截止2016年,全德有約20億歐元無人認領的賬戶,通常原因是賬戶持有者去世,親屬不知道賬戶持有者在銀行有存款,或者是健在的賬戶持有者忘了自己曾經有銀行存款。
問問自己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嗎?有多少個賬戶?賬戶的余額又有多少?親密家人知道你的財務狀況嗎?
買一件心儀的衣服可以開心好一陣子,沒人會因為交了房租水電費而歡呼雀躍。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得出規律:一個家庭或個人收入越少,用于購買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個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生活水平就比較低。相反則生活水平較高。
如今,除了日常三餐的開支,對于大部分在外打拼的人來說,房租也是一項不可忽略的開支,還有水電、交通、日用品等支出,統稱為“必需開支”。
一個家庭或個人的必需開支在總開支中占比越大,那么幸福感就越低。
很多必需開支其實是我們不想要卻不得不支出的,比如租房、交通、日用品等支出,這些開支是一種負擔,它們的占比太大會使生活的改善變得很有限。
占據開支小份額的非必需開支,反而能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覺興奮,提升生活的幸福感,生活中80%的幸福感往往來自于這20%的非必需支出。
假設一個月支出5000元,必需開支占據了4500元,僅剩500元用于購物、娛樂、聚餐等非必需開支,買一件新衣服得控制其它消費,購入一套新的電子設備得攢大半年,顯然我們很多消費不能得到滿足,過于壓抑需求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
因此,我們應盡量壓縮必需開支,夠用就好,非必需開支可以適當傾斜,不要過度壓抑需求,當然也不鼓勵揮霍。
不相信保險而平安一生的人很多,躺在病床上后悔沒買保險的人也不少。
近來身邊越來越多人分享眾籌善款的鏈接,有朋友,朋友的朋友,從這些行為也可以反映出,即使在保險不貴購買方便的今天,很多人還是意識不夠,甚至存在僥幸心理節省這筆小錢。
不少人對保險認識存在誤解,認為自己年輕力壯,不需要購買保險。其實要知道,保險不是保障疾病這個風險,是對應風險出現時,分擔我們的財務壓力的一筆保障。
有人認為保險公司本質是商業公司,沒人會做虧錢的生意,肯定是來割韭菜的。保險公司確實是賺錢的,保費他們拿去投資,錢生錢,理賠金額也遠低于保費。但是你能保證,你和家人會一輩子平平安安的嗎?
據國家衛生部2008年公布的數據表明:人的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機會高達72.18%。家里人口越多,患上疾病的概率也就越大,一人患病,全家致貧,因此萬萬不可僥幸。
那么什么時候適合買保險呢?未雨綢繆,現在買最合適。
我是@田夫,如果對你有啟發和幫助,歡迎點贊、留言、關注、收藏和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