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微留學一個月回來后,我們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把將上三年級的女兒從原來的公立學校轉到了一間民辦學校——深圳福田泰然學校。
讓女兒去讀國際課程,意味著她沒法再和公有制學校的孩子們在國內競爭,只能走將來去海外留學這一條路了。
女兒原來的學校是一間在深圳算得上一流的名校,因為是跨學區擇校,當時也是托朋友幫忙費了很大的勁(過程真是無法描述)、在開學前的最后一天才擠進去。
其實從她進入這間學校的第一天起,我就對“體制內的”公立學校的教學體系將信將疑:我們從小以“自由與愛”的方式帶大的孩子,是否能夠適應在以往的印象中充滿了條條框框限制的公立學校機制?這是一個對她最好的選擇嗎?
孩子遇到的幾個問題
1?課間不讓去操場玩,最令她不滿
年初放寒假后的一天,我們帶女兒去中心書城,開車經過她原來的學校時問她一句:你一點兒也不想念你以前的學校嗎?女兒說:我有時候都已經把它忘記了。在這個學校(剛上完一個學期的私立學校)不知有多開心!我們問她為什么,她的回答竟然是:從二年級開始就不讓我們下去操場玩,在走廊上也不準跑,很沒意思。
那所學校的操場挺漂亮的,圈長約200多米,綠樹環繞綠草如茵。一年級時女兒的班就在一樓,可能是攔不住,所以去操場是被允許的。二年級以上在樓上,怕人多上下樓梯出事故,課間不再準孩子們下樓。有幾次幾個孩子違規下去玩,全班被留堂。
體育課居然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課,雖然他們會說“體育老師很兇”——因為只有在體育課上,才可以像放風般地在操場上跑一跑跳一跳。
二年級的學生課間限制在教室門口,對于孩子愛鬧愛跑的天性無疑是一種壓抑。我猜很多公立學校都有類似的規定,多年前某地發生的學校踩踏事件讓家長們也心有余悸。可還有什么能比這個規定更叫因噎廢食的呢?
2作業多,為沒有時間玩而哭
二年級還在公立學校時的一天晚上,女兒在洗手間里一邊搓洗著自己的衣服,一邊嚶嚶而泣了十多分鐘。哭的原因她一開始就喊出來了:我又沒有時間看書了!
那是晚上9點多,離她媽媽規定的必須上床睡覺的十點只有不到半小時,而洗她自己的小底褲也是必須的(要做一定的家務)。在寫了很久的作業終于寫完之后,她所剩下的其他活動時間已經不多。
從上一年級到二年級,很多重復式的作業天天在占用孩子們的大量時間,比如字要寫一遍又一遍,而數學的那些算術題也是反反復復地做,到最后那些作業變成了強化記憶,說白了就是背。而他們要背的已經不少,數學要背公式,語文要背古詩背課文、英文也要背單詞,還要用微信上傳老師那兒。
說真心話,孩子所在這間學校的作業已經算是少的,和那些要做到晚上11點12點的孩子相比,她算是幸運的。只是她的速度并不像我們認為應該有的那樣快,她又對自己要求很高。我說替她做,不肯;我說做不完沒關系,第二天就那樣交上去,不行。一個組詞她能在字典上查出一串,密密地挨著作業紙上的小框框一個個寫上去。
有一天她對我說:最不喜歡周一了。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周一下課太晚了(5點10分),沒有時間和小朋友玩。聽上去這是一個愛玩的孩子?沒錯,她是很愛玩,只是現在基本沒有時間下去花園里玩。
3?一個人違規,整個小組要“連坐”
有一天放學時,接她回來的路上她說:爸爸我什么時候能到國外去讀書?我現在一點兒也不喜歡我的那些同學,他們吵死了。那天他們班是最后一個被放出來的,因為有不少同學在課堂上講話不認真聽講,班主任就罰所有的孩子放學后留堂。表現好的孩子一樣被罰了,女兒才說出上述的抱怨。
我對女兒說,你需要做好你自己,不受別人的影響才是。但我明白她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有那樣的定力呢?
女兒所在的學校將孩子們分組,按組員的表現記分,遲到扣分,考試落后扣分,課堂表現好、成績好、回答問題對之類加分——我稱之為連坐制,一人的好壞影響小組。這就等于說,你不單純是你,而是一個小團體里的你。
遲到成了天大的事,每天早晨就像打仗。偶爾晚起或者塞車還是會遲到——被扣分,屬于“表現不好”。我不止一次對女兒說:遲到幾分鐘沒關系,大不了就被老師罰站在前面,爸爸小時候也有這樣的事情。可是孩子不干,眼看要遲到就急紅了眼、要哭出來。學校強調紀律,也沒必要弄得像軍隊般嚴格吧?
4?一幅沒被表揚的創意手抄報
周末語文老師布置的手抄報是環保主題,我猜老師并沒有太多向孩子們解釋環保意味著什么,有家長在群里說孩子憋了一天也沒想出來怎么做。周一老師在群里發布了一些比較好的作業范本。
是的,那些看上去干干凈凈整整整齊齊的手抄報就是老師想要的。至少一眼望上去,那些“好的”作業就是形式工整,圖文搭配得當。
我倒是認為女兒的作業更有創意,她想出來的主意是地球給人類的一封信,A4紙的一邊是半個正在流淚的地球,嘴里含著一個用紅色標出來的溫度計,而后地球手拿一封信。
信是這樣寫的:你們好,人類,我是地球,我發燒了,請你們注意環保,以下是我給你們的一些意見,,,,在我看來是很完整的小抄報,內容也很貼切。
不過,她的這封信在抄寫過程中沒有計算好,前面的字有點大,后面的位置有點小,不夠位只好字也寫小了。可能更影響老師評判的是她把那些寫字的橫線畫得不直,所以這張手抄報整體看上去顯得有點亂。但我倒是覺得,孩子的涂畫,不就該是這種充滿拙氣、不那么規整但有趣好玩的么?
說到有趣,她的這個小報還真的是。她在地球的旁邊畫了一個小月亮,月亮還說了一句話:哼,看看你(人類)干的好事!這多么有趣啊,多有想象力!這些創意,似乎被老師忽略了。
我其實是有一點兒不忿的,但是并沒有作聲。當著女兒的面,我表揚她的作品有創意,而事實上我也真這樣認為。比之老師表揚的那些規規整整、疑似從別人那兒“借來”的作品,我認為女兒的作品更勝一籌,但是卻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
好在,女兒似乎也不是那么在意這種事情。但我想,如果得到老師的鼓勵,她也是會很開心、更努力吧?
5?一次要求規整的七巧板作業
數學課在周末布置了七巧板作業。本來她已經畫好了一幅,天空中有各種小鳥在飛,也還是比較有想法的。因為結構比較復雜,用的都是七巧板的各種形狀。但是老師卻讓孩子們重新做,原因是有的孩子圖形與圖形間的線連接不夠緊密,描劃不夠清晰,要求一定要有明確的分界線。
這是又一個要求規整的作業!你可以從中看得出老師的標準似乎就是好看,而好看的標準是整齊,是干凈。女兒重新做了一幅,又花了周末的大半天時間,分隔線并沒有很大的改進——讓二年級的孩子做到條分縷析,我看還有點難。其實這些小細節,孩子大一點不就自然改進了么?
個人覺得,重點應該是孩子的構思,是他對于七巧板的靈活運用。可是據說規整精確是校長的要求,老師也只得遵命。不過,老師也沒有區別對待,而是要求所有孩子做兩次。
這樣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有一次的英語考試,答案要讓孩子用顏色涂框框或者是涂三角,女兒的一道小題因為顏色涂到了外面框框,就被扣了分。卷子發下來我們真的有點哭笑不得:這到底是英語課還是美術課的考試?
就是這樣的一些拘泥于細節、其實無關緊要的標準與規范,讓孩子的時間消磨在無謂的糾錯、改正與重復,所以她會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玩、沒有時間去讀課外書、也沒有時間思考。
6孩子們會主動提問嗎?
看過關于猶太人教育理念的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會在孩子們回家后問他們:今天你有問什么問題嗎?這代表了一種對于獨立思考、勇于表達自己、敢于質疑權威的創造性思維的肯定與鼓勵,也是檢驗教育環境是否有包容性與啟發性的指標之一。
我們從小也鼓勵女兒發問,當她放學后我們問她在課堂上是否會提問時,孩子的回答是:老師問的那些是大家都會的,我們大家都會舉手,但有的小組經常會被老師叫到,他們就可以加分,有的組總是叫不到,很不公平。
孩子的話里透露了兩個關鍵詞。孩子們“都會的”問題,可能是因為老師總是在重復已經教過的東西,是在鞏固關于知識的記憶。關于給不給誰機會表現,是否有失“公平”?孩子們不知道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家長在私下里做了某位老師的工作,影響了他們對于孩子的“喜與不喜”。這在公立學校,也幾乎是不公開的秘密。
我又問:那老師講到一些東西時會要求你們進行討論嗎?會讓你們發表意見嗎?回答還是沒有。一個班有4、50個孩子,一二年級的孩子又控制不住說話的音量,要是討論起個什么事也得是吵吵嚷嚷的吧?關鍵是,這也不是公立學校的風格。
所以,當我們征詢女兒是否轉學的意見時,她堅決地表示要轉。問她有哪些不喜歡的,她隨口能說出一串:體育老師很厲害,每次上體育課非要讓他們跑4圈(1000米);學校的午飯很難吃很難吃,在幼兒園的伙食(沒有和家里的飯對比)要好多了;廁所很臭——她從來不在學校上大號,有時下午放學那會兒連小便都要忍著到家一進門就往洗手間沖,,,,
6老師都挺優秀的,不是他們的問題
女兒轉學時我專門帶著她回原來的學校,讓她帶著一束鮮花和自己親筆寫的卡片,向語文和數學兩位老師告別,當面感謝兩位出色的老師帶她走上啟蒙之旅。個人覺得,她們的熱情、嚴謹、盡心盡責都無可挑剔,也值得孩子從內心記取。
事實上,公校的老師們也在嘗試著各種方式改進教學,比如數學老師會讓孩子們在操場上走路數步數來學丈量,語文老師也在強調閱讀,班主任也請家長里的能人來講剪紙課、請醫生家長來講緊急救護。
可是他們都在一個事實上以成績論英雄的體制框架內,一旦孩子成績上不去,老師要受校長的問責,而如果一個學校的優劣也是以能否有更多孩子考上重點中學來衡量。家長們又是以此來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對于能升到重點孩子多的學校趨之若鶩,打破頭往里鉆。
對于這個框架,人們一邊諸多抱怨,一邊說是出于無奈以自己的方式繼續鞏固它。
女兒新學校里的“不一樣”
公立學校兩年后,我們的一個感覺是,好像女兒眼神里那種充滿靈氣的光芒有點兒失色了,有時遲到或者寫作業晚了情緒會失控。轉學,也是希望更多地保有她那些比同齡人更“幼稚”更“不成熟”的純真勁頭。
女兒在新學校泰然藝林國際部上完了三年級,這一年中我們問她“今天在學校過得怎么樣”時,她通常是毫不遲疑地回答“開心”。
1女孩們更瘋,男孩們都愛踢足球
這是女兒在被問到“有什么不一樣”時想到的第一點。她說,原來那個學校的女生們都很文靜,可能總是在教室里看書連在走廊上跑跑跳跳都不讓的原因。新學校里,一到休息時間老師要把他們從教室里往下趕,中午時間甚至不準在教室里呆著,所以女生們會在樓下瘋狂地玩追人之類的游戲,男生們都愛踢足球。
因為有了更多的戶外時間,孩子的改變是明顯的。讓我們感到驚奇的是,體育課的表現各項都是滿分,因為要和班上的男生們一起玩,女兒居然也喜歡上了足球,想讓我們給她報個足球課外班。而在以前,只要是球類她都不玩的!
2老師更能和同學們打成一片
“這邊的老師沒有那么嚴厲,recess時間Miss Marrit(她的班主任美國大妞,表情夸張,笑起來一張大嘴扯到兩邊)會跟我們一起在下面的操場吊單杠、玩游戲。”說到老師的印象,女兒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也看到高年級的英國老師David、 Steve(兩個貌似表情嚴肅的英國紳士),經常在放學后和不同班級的一伙男生在樓下操場上踢足球。
老師在家長群里發圖片,我們看到她和孩子們一起在教室里跳舞,而那也是課程的一部分,用唱歌跳舞做游戲之類動起來的方式掌握一些新詞匯,甚至是一個音的發音方法。很難聯想這樣的老師板起面孔來訓人的樣子,事實上也的確很少。
她媽媽作為合唱老師在兩間學校都協助指導過孩子們,感覺新學校的孩子更敢于質疑老師,更能不受拘束地隨性表達自己的意見,課堂上七嘴八舌的情況常見。有一次她一進教室門,馬上有孩子沖她喊:老師你怎么是穿著鞋子的,我們都是脫鞋的。
女兒也說,在上課時老師如果講錯了或者讀錯了,馬上有同學舉手說:老師,你錯了。老師也不會因此生氣,馬上會say sorry。
3午飯好吃多了,點心很受歡迎
按照國際學校教育達人錢志龍的觀點,一個學校食堂的供應質量能看得出校方的管理水平。他說,“學校每日餐點的品質是一個學校對孩子的關愛程度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反映。”是啊,學校連孩子的健康飲食都照顧不到,何談真心關愛?
也可能是和原來的學校對比反差太大,女兒對新學校的午餐贊不絕口,說原來學校的飯“比飛機餐還難吃”。
我留意到學期初發的一張調查表中,家長要填寫孩子的敏感食物源,說明他們的工作做得還很細致。
這所學校按照國外的習慣設置了上下午時段的snack time,點心是校方的廚房自制而非外購。據說西點的廚師在星級酒店做過,蛋糕蛋撻小面包餅干花樣挺多制作也用心,女兒剛去新學校那會兒每天回來都會夸耀下她們的點心。
4作業少多了,強調更多閱讀、閱讀
在新學校,女兒的課程是美國CCSS標準,其Language art\Science\Math教材是厚厚的幾大本,重到孩子背起來會很吃力,但它們不需被帶回家。英語數學作業本是一個可以撕下來活動冊,每天帶一頁回家做完就OK。所以Home work不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很短的時間就能做完。
但是閱讀是被強化的一項,除了幾大本Wonders課內課外閱讀素材,還要在IPAD上下載一個McGraw-Hill和KID A-Z的軟件回家聽讀與跟讀。閱讀原本是她的強項,現在改為更多的英文閱讀,所以她的英文進步挺快,第二個學期能用英文寫上千字的文章。學期中的兩次Map Growth測試,她的閱讀和數學水平都超過了同年級美國小考生的平均值。
5淡化競爭氛圍,多元化標準評價孩子
Project fair是科學課程中的一件大事,孩子們自己選擇要展示的內容,動手做在展板上,用圖文、動態各種方式表現創意。集中展示時,每個項目的小主人要在展板前面對家長、老師、高年級同學、低年級同學分批問詢與交談,而后由他們給出分數。最后綜合出來的評分,顯然涵蓋面更廣一些。
我參加過一場女兒班級的包括表演、頒獎與美食的期末生日派對。頒獎環節,幾乎人人有獎,每個獎的名稱各不相同,最佳微笑獎、助人獎、創意獎,等等,找到一個理由就給一個獎。
有意思的是,每個獎項宣布時,孩子們都會在下面亂喊一氣叫出一個同學的名字,雖然可能最終上去拿獎的不一定是他喊的那個,也報以熱情的掌聲。在那一刻,你感覺不到那么強的競爭氛圍,反而感受到更多欣賞與鼓勵。
這種淡化競爭的氛圍在新年晚會上表現得更充分。學校里有各種音樂繪畫舞蹈類課外活動班,新年晚會所有的學童都有上臺的機會。才學了幾個月大提琴、小提琴、拉出的聲音還吱吱紐紐的弦樂隊,唱歌可能還走音的班級合唱,是我聽過水平最不高的音樂會,但是臺下老師和家長掌聲雷動,氣氛輕松又歡樂,就是一個大派對的感覺。
6老師會關注到孩子的個性,強調合作
學期末,家長收到的不是一張成績單,而是一個學生評估手冊,以“低于\接近\達到\超過同年級的期望值”為標準,給孩子們一個相應的分數。班主任的評語側重了社會和學習技能,包括靈活性、毅力、合作、尊重他人、關于問問題、遵守規則等方面。
班主任的評語里有這樣一段話:she gets a long with students,but during team activities she is rude to her classmates.I have reminded her that team activities are meant to be fun,so it 's okay if her team gets an ansewer wrong.美國老師關注到了她個性中過于認真以及not be so nice的毛病,希望她在強調團隊合作精神的教學游戲中加以改進。
我們認同老師的評價,也對她能關注到孩子情緒的管理、個性的成長這樣一些在公立學校完全被忽略的部分感到欣慰。老師如果只關心成績,不關心孩子的成長,那一定不是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是嗎?
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家長也能夠了解到孩子的能力,而不單純是一項項分數。事實上,當我們用“能力”去評價一個學生,可能更具靈活性,也可能更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所以你看這間學校放學時孩子們的狀態,會看到的是一張張輕松、自信、陽光的臉。
我們作為家長的思考
孩子從公校到民校,學習的又是我們并不那么了解的海外課程,要說完全放心也不太可能。事實上,因為作業少,以前每單元一次的考試也沒了,在學校又象是玩兒似的,在孩子轉學后的這一年里,有時候難免會疑惑:她到底有沒有學到什么東西?
家長很多時候是以作業的完成情況、考試的成績來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的。現在這些“有形”的東西不見了,閱讀加強后的功力又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顯現效果,所以有時想起來有點心慌慌。
這時候就考驗我們的定力:體制固然有很多條條框框,但是你依照著它的框架一級一級往上爬,目標是清晰的,結果也大致可控;轉到國際學校課程,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多了不確定性。
面對更多未知,父母需要做的是對孩子有信心。
女兒是一個很愛讀書也很愛學習的孩子,每天放學后她很自覺地先練會兒鋼琴就開始寫作業了。之前,作業經常要寫兩個鐘頭。她在那所學校的成績不錯,考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也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還在公校那會兒,有時我們看到她寫作業時間有點久了要趕她下去玩,她還不一定肯。可當你看到她一邊寫作業一邊哭喊著“我又不能下去和我的朋友們玩兒了 ”,真是打心底里覺得痛心,可又非常無奈。
至今,我們也沒有像很多家長那樣給她報讀各種輔導班。學而思的廣告微信隔一段時間就在朋友圈里刷屏,周圍不停的有人發表著要早早報讀培訓機構的聲音,恨不得將孩子所有的周末時間都給培訓機構。這樣一種充滿競爭的氣氛,很多父母擔心不隨大流就掉隊,原來不想給孩子太多壓力的想法也堅持不下去了。
猶豫不定時,我總是用紀伯倫那句詩“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來勉勵自己,盡量做到不象別人那樣焦慮,也不打算按照別人都遵循的路子"從長計議"。將來的事,何不留待將來去解決呢?
我不是簡單地相信那句話——孩子的人生還很長遠,輸在起跑線上也沒關系,她還有很長的路走。而是,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既然她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又那么愛讀書,大致上她的人生路不會走得太差。
很多父母其實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寧肯相信一個填得滿滿的孩子的輔導班日程表,相信一個被吹捧得天花亂綴的培優機構,相信一份擺在面前很欣慰、拿出手來很炫人的成績單。
相信孩子內在的能量,而不是相信外界賦予他們的頭銜,在普遍焦慮的教育環境里,這真的需要家長有定力,有足夠的卓識、遠見與智慧。
我倒不認為自己具備了這些力量,只是非常肯定這是個努力的方向,時時提醒自己——放下焦慮,相信孩子,祝福孩子。
? ? (最后補充一點:具體到學校的選擇上,我們一是從也將孩子從名校轉進來一年的朋友那里獲得了比較好的印象——老師的資質與水平是有保證的。二是了解到出身于劍橋教育學博士的校長的理念,我們也很認同。三是辦學方香港藝林集團,不是一家地產機構,它從培訓行業起家,董事會也是非常有誠意在教育行業深耕。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相比而言,學費可以承受,性價比高。
? ? ? ? 泰然學校的名聲遠不如它的同行那么響亮,但是口碑好。雖說校園的硬件可以用"很一般"來形容,完全比不上一些公立學校的校園環境,跟一些高大上的國際學校更是沒法比。
? ? ? ? 但是那些對于我們來說真的不重要。我們更看重這所學校的品質與內涵,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是這樣。當你過著一種簡單質樸的生活時,孩子的教育環境風格相似,也算是一個有益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