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空還遙遠的歌聲
文/鄒航
音樂就像是一個個單純無聲的孩子,可以讓你忘掉心頭的煩惱,丟棄身上那纏繞許久的嘆息,與藍天、白云、草地作一次最絢爛的擁抱。
但是,在成長的魔咒中,那些孩子的笑容與童真好像被封存了起來。我們義無反顧的向前方奔跑著,再也不去關注四季的變化,再也不側耳傾聽大自然的寂靜私語,再也聞不到開在泉邊的花香。不過,幸好有那么一個歌者,如天使般降臨在我的身旁,讓我深信音樂的力量會化解成長那千年不解的秘密。
那個歌者,便是曹方。一個安靜、簡單,只傾心于自己音樂的女孩。聽她的第一首歌曲是《信》。那時,自己正處在學業的低谷時期,還有那貼面而來的人情與敵意,感覺處處都有壓抑與黑暗的深淵。直到聽到這首歌曲后,該如何形容那份感覺呢?是偷吃糖果的小孩的滿足感?還是知曉一個秘密的驚喜?好像都不太確切。不過,現在可以給她的歌曲一個介于理性與感性的地位:靈魂的歸屬,安靜的自然私語。
聽《信》,首先,給我的感覺是畫面感極強:一陣從遠方緩緩飄揚而來的火車鳴笛聲,勾起了一個站在海邊尋沙女孩無盡的遐思。風兒吹過蔚藍的海水,吹過女孩耳畔,將頭發吹散。當然,吹散的還有青春與記憶。火車就像是一封信,剛出發不久,便盼著歸途,而穿過千山萬水后,眼看著馬上就有回音了,但內心又還是渴望這信來得慢一點,好給自己一點準備,準備失落,準備滿足,都是成長這封信留給我們的期待。
成長的命題,與音樂背景里的故事如詩般交織在一起,多少是會讓人為之動容的。作為生命的個體,由幼稚走向成熟,本無可厚非,但是在這成長的一路上,我們真的就在意了成長本身的意義了嗎?成長的終極目標也許不盡相同,但歸宿必然一致:始終讓成長與人性相伴而行,不能以丟失自己的本性與本真為前提,永遠守護自己的心靈凈土。
聽過曹方那么多歌曲,同樣也收獲了眾多的歡欣與感動。《比天空還遠》的無限遼闊,在《風吹過下雨天》中串起的貝殼項鏈,在《城市稻草人》里內心的孤獨。這些淡淡的、憂傷的歌曲被我深深接納,并與它們融合在一起,貫穿在我的生命之中。
或許某一天,我們都會真正長大。但是,希望這個被大人們變壞的世界,在某個安靜的角落,可以有那么一段音樂,永遠悠揚的播放著,讓光陰的刻痕永遠都只能改變我們的容顏,而不能帶走我們心中的那群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