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剛畢業時被分到一所鄉村中學任教,那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沖毀了許多房屋村舍。興沖沖到單位報到的我傻眼了:學校被淹!只看得到教學樓的房頂。眼瞅著夏天過完,學校還泡在近一米深的水里。
還好8月的最后幾天,市里一所知名中學愿意接納我們,撥出教室和宿舍供我們使用,師生這才安頓下來。
那時我認識了蘇,一個家境優越的女孩。她和我同歲,也是剛剛畢業參加工作。不同的是,她進入的是市內知名中學,我進入的是被洪水淹沒的中學。
認識她之后,我才知道當女孩子可以如此優越。她穿的一條裙子抵我好幾個月的工資,一個小包要好幾位數,頭發做過離子燙。她說每年和媽媽去香港購物多次,她說喜歡到西餐廳吃西冷牛排,周末去大劇院看舞臺劇。她像一株嬌艷的美人蕉在風中漫舞,而我像一株不起眼的狗尾草在風中卑微。
我那時穿在身上的是賑災發下來的一件灰色小外套,頭發毛躁,素面朝天,為吃一元錢或一元五角錢的飯而糾結。從不知牛排是什么樣子,劇院的門朝哪里開。漂亮的衣物對我來說遙不可及,香港購物對我來說是個奢侈的夢。人和人的差距如此巨大,蘇的生活是我到不了的云端。
我不敢當眾發言,怕別人注意我簡陋的衣服;我不敢爭取機會,怕被人嘲笑我的不自量力;我不敢戀愛,怕男生只是逗我好玩。我活得卑微而謹慎,像只河蚌緊緊地封閉了自己。
直到我找到那間小圖書室,找到了一本本圖書。我沉浸在書里,從此,它們成為我美妙的饕餮大餐,我得到了救贖。
無數次,我記不起自己沒有吃午飯,記不起身上寒磣的衣服,記不起口袋里沒有半毛錢。書拯救了我貧瘠的青春,它讓我沒有時間胡思亂想,它解脫我內心的焦慮、恐懼、寂寞、悲哀,使胸中的積郁釋然超脫,達到淡泊寧靜、自信從容的狀態。
很多年后,我遇到很多人,能夠不卑不亢,正是讀書給我增添了底氣;很多年后,我能夠寫一點文字,大概也是當年讀書內化反芻的結果。
2
同樣,還有更多人因為讀書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我們老家曾經出了一個人物,一位80年代的知名教授。那時很多人大字不識一個,他卻考到北京,后來還出國交流。退休前,在北京一所大學任教,人們尊敬地稱他為管教授。
聽我爸講,那個年代,大家都很窮,連吃飯穿衣都很困難。管教授的父親有一天叫了他們兄弟幾個,說你們別去上學了,鞋子爛得快,你媽做不過來。哥哥們沉默了。唯有小管說,爸,你讓我讀書,我再不廢鞋了。
后來,他出門總是把鞋拎在手里,光著腳跑在路上,快到學校再把鞋穿上,哪怕是滴水成冰的冬天也不例外。
成家后,妻子發現他的一雙皮鞋穿了五年沒爛!吃驚之余,妻子偷偷地跟著他出門,發現丈夫脫了鞋光腳踩在地上,健步如飛。
管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聊到小時候讀書的故事,記者問他,您大冬天光著腳,難道不冷?
他搖頭,不冷。我的老師是個書迷,家里各式書籍非常多,而我們家從上到下是沒有一本書的。一想到可以到老師家看書,我就興奮。我唯一擔心的就是我再也看不到它們。至于光著腳,我心里一團火,腳下生著風,又怎么會冷?
王爾德曾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人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我看到這句話時幾乎熱淚盈眶。讀書讓人擁有富足的內心,那是千金不換的財富。我遺憾沒有更早看到它。
3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留下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他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信上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肴、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么,我決不當國王。我寧愿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愿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讀書的魅力如此巨大,治愈了我青春期的自卑癥,改變了管教授的命運,讓王爾德一生驕傲,讓麥考萊連國王都不想當。
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曾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掬一口好茶,捧一本好書,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文字擺渡,我們終將上岸,以后無論去到哪里,都是陽光萬里,鮮花開放。
作者:花樣年華,寫手圈專欄作者,流行期刊寫手,市作協會員,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