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薦了這個名為簡書的應用,卻懶懶的一直不太掛心。今天在朋友圈看見了她的一篇很蘊藏心思的隨筆,行文恬淡不失靈趣,說理悅耳,而又并非苦口婆心。這很讓我起了一些觸動了。加之武漢詭異的四月底陰冷的雨夜天,焦坐在教室里,懶懶的十幾顆腦袋分散在眼前略有些混濁的空氣里,咳嗽聲隱隱可聞,伴著廣播臺還未膩味的布爾喬亞式的音樂,無聊的心情在晚飯后肆無忌憚的上涌。那么就讓思緒溫飽后思淫,赤裸在無邊的雨夜里吧。
大學真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并沒有圍墻高阻卻顯得森嚴肅穆,在顯得森嚴肅穆的樣子之下竟又是那樣乏味腐朽,垂垂老矣,仿佛紙糊的門神,嚇不走登門拜訪的年獸。我想它真是一種縮影,從某一老大帝國的過去復制了所需要的一切,又加了西方人八百年前發(fā)明的包裝,于是嗖忽一變,成了散養(yǎng)一幫有聊無聊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的洞天福地了。我倒愿意好景不長,扯下裝潢的幕布,把后臺的運作流程都拿出來讓人看看,這戲文到底是怎么排練,怎么讓一幫人樂此不疲,變裝打扮,細了嗓子,貼了膏藥,紛紛粉墨登場的。
這是和靖哥晚飯聊天后的牢騷。一碗清真燴面再加一份牛肉炒面,饕餮著食物,也討論著在這個迷茫而又焦躁的鍍金時代,一個普普通通身無長物的年輕人如何立身自處的事情。不覺得無聊,倒也沒得到三昧。如是而已。是否有記錄的必要我并不知道,本來就是牢騷,又有什么取舍的必要呢?
還有些《資產評估》之類的什么復習,大概不到兩周便是考試了。和大家一樣,懶懶的一個字也不想看。然而憑借敲打手機屏幕已經打發(fā)走無聊了,還是翻它幾頁勞什子吧。以上。
江南三更雨,江北曉風清。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