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這篇文章,忽然意識到這四個情境代表著新型材料的四種物質!
情境:下個月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大家要出去玩,出去玩最常用的方式地鐵。附上大家熟悉的地鐵路線圖和地鐵站點。
析:這樣的場景是孩子們熟悉的,很快就會和老師一起走進課堂。用熟悉的場景帶入課堂,對于新內容的學習會很有興趣。
通過一張盾構機的圖片,和同學們說起地鐵建設的一些原理,也引入了硬質合金。
通過“輕松的地鐵之行”題目通過圖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地鐵,并按照第一站、第二站、第三站、第四站中地鐵中和新型材料有關系的材料一一羅列出來。讓初三的孩子通過身邊的地鐵了解了新型材料。
第一站:車廂、欄桿,扶手(金屬)
當學生們都能知道這些是金屬的時候,老師順勢把金屬材料的分類進行闡述:
金屬材料分為金屬單質和合金。
然后提供生活中的常見金屬有哪些,通過系列問題如:為什么金屬可以做為導線?為什么鐵鍋不能用鋁鍋?還有哪些金屬的性質等問題推斷出金屬的一些特性和優缺點。
這個板塊的學習沒有簡單的從書中找到相關性質讓同學背誦,而是通過生活的場景對金屬材料進行分類歸納。并有了相應的上課模型。依據這樣的上課模型,第2站:車窗(玻璃)引出非金屬材料的分類:玻璃、陶瓷、水泥;第3站:把手(塑料)引出合成材料(有機高分子)
合成材料的分類: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有機玻璃)、合成纖維、合成橡膠
第4站:座椅(玻璃鋼)引出復合材料(玻璃鋼、汽車輪胎、鋼筋混凝土、碳纖維)
同時把每種材料選擇以前沿和常見作為原則,帶同學走進普通中的不普通。
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提供一些資料
上課思路:從大情境中找到同學們熟悉的點,然后把這個點代表的理論認知羅列出來,通過理論分類從生活中讓同學們尋找具體的物質和現象,依據學生們熟悉的物質總結特。
有很多課堂的技巧:例如通過學生常見的陶瓷了解陶瓷類材料的性質,
通過對對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進行用途分析,并且提問哪一種更加安全
通過對塑料瓶身和塑料包裝紙的區別…
這一節課像聊天一樣如數家珍一般把材料分得清清楚楚,同時通過不斷的問題提出,達成了“教學評一致性”。沒有突出情境,卻已經在情境之中。
第二課歷史車輪之能源
大標題一看大致能明白是要講一講能源的利用,變遷歷程和科技革命。
通過《周禮》中“季秋草木黃落。伐薪為炭” 《賣炭翁》中的詩句,了解到煉制木炭已經從官辦走向民辦,因為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這個時候技術比較落后,自然資源被直接利用,是“柴草時代”。一千克木炭大約可煉制0.3-0,5千克木炭,木炭的大量使用,引發了哪些危機?宋朝工業的主流能源將何去何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蓖ㄟ^這些問題,了解到鐵的冶煉已經開始使用煤炭。煤炭到了宋朝才躋身到主流能源,這一千年,“煤”經歷了什么呢?將煤的干餾過程和學生進行了呈現。這個時候是宋代,已經全面推行了用煤炭冶鐵,與歐洲同時代進行比較。但是到了清朝,歐洲很快追過來了,這和人的不努力如出一轍。
而歷史發展的車輪有了一些變化。
1765年,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
煤炭時代、石油時代、電氣時代。
1859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
煤成為主流用了一千年,石油成為主流用了不到一百年。
100年間石油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這里加入石油的分餾。
第三次工業革命(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發電機)
觀念的迭代,催生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最先認識到“機械的效率”遠大于“重復勞動力的效率”,獲得的時代紅利最優化。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一種能源被極致開發,其高光背后,必有暗影,“化石燃料”的暗影是什么?
開采——應用——能源——新能源——清潔能源——新能源,通過這樣的實踐軌跡,了解新能源,例如氫能,并且把氫能還無法大范圍使用的劣勢做了梳理,同時又把新科技對氫能的使用和存儲通過一道習題的形式展示出來。清潔不在于不排,而是自己又解決了,這就是碳中和。解決能源危機,就是開發更新的能源。
……這是一節結合高度融合歷史,同時又有一些哲學思考的跨學科課程,對于能源,很多老師都不再講了,認為只是考察一分到兩分,不用化幾節課的時間,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育人,老師通過大量的事實圖片和數據讓學生了解到化學支撐了歷史車輪的發展。
還可以再放開一些,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回答問題。鍛煉讓學生表達的思想的能力,也提高表述能力。
把時間線和重要事件羅列成板書,并且在副板書上列出相應的知識點。聽完本節課,我自己的感覺忽然意識到我們為什么緊緊抓住科技時代,這也是一個能源的競爭時代。本課還可以繼續提煉,把化學本學科的知識再融入一些,并且可以做成系列校本課程。
好課總是令人回味,聽課用了四十分鐘,復盤竟然用了兩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