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中國人可謂是行家,從古至今,吃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是古人創作的源泉。大文豪蘇東坡就是一名著名的美食家,曾寫下諸多關于美食的作品,很多菜名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等等。
提到吃,正宗是不可避免的點評內容。人們對于食物的正宗屬性,可謂是嚴格要求,可是,啥是正宗咧?
何為正宗
判斷一道菜是否正宗的權威方法,應當是拿出標準菜譜,對照其中的食材、調料和烹飪方法是否嚴格一致。可是中國的菜譜有一個重要特色,那就是量的控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少許、適量、大火、小火等字眼經常在菜譜中跳動,讓你眼花繚亂。我自己炒菜的時候,終于領略到了這些詞的博大精深,面對鍋中滋滋作響瞬間由綠變黑的“美食”,不知胸懷多少羊駝。
所謂一萬個廚子眼中有一萬個菜譜,既然菜譜如此深奧,那么不同的廚子肯定會有不同的領悟。如此做出來的東西,味道肯定是不一樣的吧。那哪個正宗,哪個不正宗呢?還是說只要按照操作手冊做出來的東西就都是正宗的?
其實我們對于正宗有個更粗暴的判斷標準:吃的爽不爽。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兒,同樣是豆腐腦,南方人吃甜的,北方人吃咸的,自然沒有人覺得自己吃的豆腐腦不正宗。所以此時,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判斷標準,就是自己的口味兒。由此看來,我們判斷正宗和追求正宗的順序一直用反了,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一直認為正宗的才好吃,不正宗的多少會有些盜版的味道,可實際上,我們正是因為它好吃才會覺得正宗。可是在我們為那些正宗的招牌心動時,它們真的對得起我們的胃么。
正宗的味道真的就“正宗”么
曾經我一直對蘭州牛肉面抱有幻想,因為蘭州的同學總是抱怨附近的面難吃,然后描述家里的面有多么多么美味兒,每次都說得我直咽口水,不得不說他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推銷。終于有一天有機會去蘭州,出發前就對那位朋友說“一下車我就直奔牛肉面館”,我確實這樣做了。可當我迫不及待的吃上第一口正宗拉面的時候,我那七竅玲瓏心瞬間多了一竅,這他媽就是正宗味兒?我還以為是那家店做的不好,為了品嘗到正宗的味道,就決定多去幾家面館。為了下次能吃的更正宗,就問出租車師傅哪家店正宗,他說出了我最擔心的一句話:都一樣。隨后的幾天沒有再吃過拉面,可離開蘭州前,還是執著地吃了一次,依然沒有吃出不同。至此,對蘭州牛肉面的幻想破滅了。
我相信那個朋友一定能吃出兩種面的區別,因為從小就吃,所以有了判斷的能力。說白了就是習慣了家里的味道,而很多人和我是一樣的,沒有天生的鑒賞美食能力,對所謂的正宗也就沒那么敏感,除非盜版水平太差,跑了味兒。對我朋友那樣的人來說,正宗更多的是對家鄉的一種執念。然而,我們這幫沒有執念的人卻成了商家利益的來源。
商家是正宗的受益者
我們熱衷于正宗美食,即使盜版貨并不會危害我們的健康,但是對維護版權的態度是堅定的。誰讓我吃盜版的,我就跟他急。正是這種態度,讓回民燒烤成為了一大招牌,也讓很多店面前多出了“正宗”二字。沒錯,正宗成了很多商家吸引顧客的法寶,可到底正不正宗,沒有評判標準。如果有人說他不正宗,可又都是按菜譜做的,怎么就不正宗了呢?可說他正宗,食材的選取又不是嚴格的。不同地區的食材肯定是有不同味道的,新疆哈密瓜和河北哈密瓜就不是一個口味兒,那么新疆土豆和河北土豆能一個口感么?可又有多少“新疆大盤雞”商家為了維護正宗而堅持選用新疆土豆呢?哦,菜譜里可能也沒有強調必須是新疆土豆。看來商家在利用正宗獲得客源時,是不需要為維護正宗負責的。僅僅是在招牌上打上正宗二字就實現了華麗升級,可謂是此規則下的最大受益者。
說在最后
我們追求正宗和儒家尋跡古人倒有些相似,其結果可能也會很不幸的相同。畢竟那些正宗的方法肯定不是食材處理的最優解,一味崇拜正宗反倒會抑制創新和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那些對事物有高要求的人,是否早已厭倦了身邊那些常年不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