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辦事,一向是分兩個場合,辦公桌上把事辦成一半,另一半還要留到酒桌上去解決,美其名曰“看誠意”。
由酒桌催生的“酒桌文化”里,座次方位排行、上菜順序、敬酒回敬、餐桌禁忌等一大堆繁瑣發雜卻又不容避免,很多次表面上“賓主盡歡”的宴飲背后,喝到胃出血、酒精肝、大腦損傷等事例不勝枚舉。
為什么酒桌上有些人總是喜歡灌酒、勸酒呢?這其中蘊含著什么道理嗎?要怎樣才能盡量避免勸酒帶來的傷害呢?
問題很多,我們一一解答。
勸酒源于敬酒,本來是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賓客對主人表達敬意的一項禮節,是在社會等級區分下,由下對上的一種互動,本來是不具有強制性的,“我干了,您隨意”,算是一種比較溫和的勸酒。
而對于下級的敬酒,上級會選擇回敬,回敬就具有比較大的強制性,“領導都喝了你不喝?留著養魚呢?”在這樣你來我往的敬酒與回敬中,觥籌交錯之間,有的人漸漸忘了自己的身份,反客為主,“來來來,干了這杯,不干就是不給我面子!”強制勸酒由此衍生。
而也有一些心態比較那啥的上級,就喜歡強制勸酒,看別人是否是“敬酒不吃吃罰酒”,這其實是一種權力的彰顯方式。
上級勸酒是一種服從性測試,通過你是否服從勸酒者要你飲酒的指令,來觀察你是否肯為了“場面”傷害自己身體,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是權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而勸酒背后還有“威逼”和“利誘”的互相轉化。有的人把利誘包裝成威脅:“你不喝是不是瞧不起我”,言下之意是喝了才算瞧得起我;有的人把威脅包裝成利誘:“干了這杯,我就把合同簽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吧。
喝酒、勸酒的人難道不知道喝太多酒喝下去你會難受?不知道對身體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會頭疼欲裂?
非也,其實他們比誰都清楚,然而身在酒桌,被勸酒的人大多數是身不由己,只能逆來順受;而等到了他們的主場,他轉身成了勸酒者,這一套理論又被“權”到別的被勸者身上,由此循環發散,影響深遠。
有人覺得這個服從性測試很荒謬,實際也確實很荒謬。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本來就是玩弄權力的游戲,事情的結果是什么不重要,真相是什么也不重要,你是否服從了指令,這才是最重要的。而對顯而易見的荒謬表示服從,才是服從性測試的核心。
勸酒者完全知道,喝太多酒對身體有那些傷害,不管是你醉到嘔吐不已,還是醉到人事不知,或者醉的瘋瘋癲癲、胡言亂語、丑態百出,這些都是勸酒者樂于見到的場面。
把自己的不堪和痛苦放到臺面上,讓大家開心開心,展示出自己的弱點,身心一致地表達服從,這就是勸酒者需要的一種“效忠”。傷害和痛苦是勸酒的意義所在,沒有這些后果,就體現不出你“服從”的程度,展現不出你的服從姿態。
“有求于人”那你就必須得醉態百出,酒桌上從來沒有公平可言,醉酒后的丑態就是你要付出的代價。
在下次被勸酒的時候,盡量“表演”出醉態,做出一個服從測試的姿勢,而不是要想著“一定要保持理智和清醒”,那你的“酒桌能力”就能算是更上一層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