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名中就可以看到,這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書,即所謂的干貨。其實那些越是稱作干貨的東西,越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吸收消化,在你剛看完書后,和當你切身實際地去實踐過后,這絕對是兩番體驗。就好比我現在剛看完書不久的感悟,是基于我以前實踐的經歷之上的感悟。所以對這本書的書評我想現在這個只是最初版本的,還是有必要在之后每實踐一回后再反過頭來琢磨琢磨。
從這本書做的思維導圖來看,它是一本具有很龐大的知識體系的書。它主要講了三大板塊。
其一,閱讀是分為4個層次的,并且每層是循環漸進,環環相扣的過程,依次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本書重在討論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在作者看來,閱讀的最終目標是主題閱讀,在某一知識模塊或一領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來達到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成長。
其二,作者以他總結的經驗具體又講述了幫助我們更容易地去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比如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閱讀想象文學,閱讀故事、戲劇、詩歌,閱讀歷史書、閱讀科學、數學相關方面的書,閱讀哲學書,閱讀社會科學書。
其三,作者提倡,真正的閱讀是一種主動式閱讀。這一理念雖然沒有特地開一章的篇幅來闡述,但這是一思想是一直貫穿全文,時不時就拿出來提提。主動閱讀是一個時時思考的狀態,像是在和作者對話,不停地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對于一本書,一定要提到的有4個問題:整體來說,它在談什么?核心主題是什么;作者說了什么,怎么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論點;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本書與自己的關系?自己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還啟發了自己,就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其實這一塊,對于最后面的那個問題,問題本身都還不是很清楚它的意思,這還有待去思考。
對于第一模塊作者所說的四個層次,我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無論在哪一個層次的閱讀,也都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對你既有的理解力的一種挑戰。如何去欣賞去觀摩去體驗這種藝術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當讀到檢視閱讀(又分為有系統的略讀、粗淺的閱讀)的時候,作者說道一個觀點,“除非能精通基礎閱讀,否則沒法進入檢視閱讀的層次。你在閱讀一位作者的作品的時候要相當順手,用不著停下來搜索許多生字的意思,也不會被文法所阻礙,雖然不見得要每字每句都要讀透徹,但要能掌握主要章節的意義”。這讓我聯想到英文閱讀中的名著閱讀。我有個表妹,她從小就參加了像新世紀英語這樣的英語學習培訓班,常常看到她拿著一本雙語的外國名著在那讀。不知道你們初高中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通過讀雙語的外國名著學英語的經歷,你們那時候是怎么讀的?直接把中文看了,英文就不管了(雖然我那時候就是這么干的);還是目的很明確,我是為了學英語去讀的,所以直接拿起書從第一頁英文翻起,看到不懂的生詞停頓一下,從中文翻譯中去翻翻它的中文意思,然后再繼續讀,就這樣反反復復地,結果讀完一章節后仍舊不知道這一章講了什么,好像全忘了。這種閱讀方式到底對不對?這好像恰恰就是作者闡述觀點的時候列舉的反例。我想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學習英文為目的的英文原著閱讀,或許還有另一種閱讀方法。每一章節,先把中文翻譯看一遍,再回過頭去閱讀英文,這個過程中不要因為生詞而停頓,在讀的過程中去猜測生詞的意思。當然,這種方式暫時還只是個想法,還未經過實踐,可以說只是一種臨時起意。
其實對本書最有感觸的是關于主動閱讀這一塊。覺得作者的那個比喻特別恰當,作者和讀者的關系就像是投球手和接球手一樣,寫作和閱讀的東西就像那只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捕手的藝術在于能接住任何球——快速球、曲線球、變速球、慢速球等等。同樣地,閱讀的藝術而在于掌握住每一種訊息的技巧。俗話說“你必須讀出言外之意,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想必也就是這道理。另外,若是能寫出這言外之意,寫出你的感想,那更是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將它變為自己的東西。更何況,用語言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能所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對該書的詳細內容可參考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