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青,就是憤怒的小鳥,年紀不大,脾氣不小。其實除了圣人,誰都應該有些脾性才算得上人格健全。而且根據人欲望的無窮性,不管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生活,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滿,有了不滿便會《彷徨》,便要《吶喊》。
有意思的是,我們總聽說“憤青”一詞,卻未見有“怒老”這樣的稱呼。為何火氣大多都被凍結在了青年的胸膛里,卻很少蔓延到中老年朋友那里去?曾經的憤青們,現在去哪兒了?當下的憤青們,又將何去何從?如果你是一個剛剛出道的憤青,我想你一定會發誓將用盡一身指摘這個無道的世界,但當你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思考自己憤怒的意義,那么恭喜你的晉級,此時你將面臨兩種選擇,兩條路絕然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你將伴隨著怒火的減弱而漸行漸遠。因為你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平凡和渺小,意識到自己果然不是那個拯救世界的主,再多的橫眉冷對,再多的怒發沖冠,其最終只能做了笑料,滋養著現實,讓它越加黑暗生動。于是,一批憤青主動臣服,將脖子一縮,裝了孫子,做了原來自己百般唾棄的那類人,看著新一代的憤青們表演,露出一個過來人招牌式的搖頭微笑。而另一批憤青呢?他們同樣對這兇悍的現實感到失望,但心中卻仍燃著希望之火,繼續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口水無益,怒火無用,唯一可以做的,只有自己的堅持,就算是螳臂當車,縱使是蚍蜉撼樹,但偌大的世界里,總有一些和自己志向相同的人,只要大家都為了真理和正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世界總會因此有一點改變,星星之火未必不能燎原!
當憤青們都沉默了下來,那么其中一批已經滅亡了,另一批卻以自己的方式做了潛伏,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勇氣和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著身邊的一切,憤青一詞根本配不上他們的大氣概。其實從事物的更新發展來看,他們并不是撲火的飛蛾,而是從更遠的角度順應了時勢,要知道,正義永遠是邪惡最大的敵人,站在正義的團隊里,不僅有了戰勝的資本,而且相比那些黑暗的奴仆,擁有了不止十八層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