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巨變中的社會,用高三的作文套路來說就是: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而且今年更是拉都拉不住。
每個人都希望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多的回報,每個人都夢想著能變成更好的自己。而且,在社會發展與商品消費的導向中,每個人都相信這是可以做到的。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里寫到:浪漫主義告訴我們,為了發揮潛力,必須積累不同的經驗,體會不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關系……而其中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熟悉環境,親身體驗不同的文化、思維、美食……我們總聽到關于浪漫主義的神話,“那次經驗讓我眼界大開,從此生活都不同了。”
這里看起來與寫作沒有什么關系,但是,正是這種浪漫主義告訴我們,你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只要你開始,你就能寫出一本書……
現在隨便進入一個寫作平臺,無論是app還是公眾號,總是有無數篇文章發布涌向屏幕。十個人里也許有六個人的夢想之一是:成為一個作家。這樣說也許太不自量力了,那么,就“出本書吧/希望寫出能溫暖感動別人的文章/寫出自己的內心……”
小時候的你一定覺得寫作非常神秘,作家是個超級厲害的人。但當自媒體時代下越來越多的人說著自己的夢想是寫作,我總覺得小時候的夢想被大眾化了,更重要的一點,它看起來被簡單化了,它的執行難度被弱化,它被輕視了。
2016年的暑假,我在MOOC平臺第一次看到了百日作戰第二期,每周上交至少三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我加入了,一個月之后,我主動退出,因為馬上要出去旅游,而我相信有了旅途中的許多事情,我完全可以寫出好幾篇文,不需要逼著自己找靈感找話題,這不是很容易的么。
但事實卻是,沒有了限定作業的壓迫,再加上假期的懶散,直到暑假結束我才完成了全部三篇游記。
所以這里要說的第一點就是,你要真想練成寫作,你就得每天堅持,不然就每周,但不能按自己性子,什么時候想寫才來一筆。
你也許會說因為沒有靈感,但寫作這事兒根本不是全靠靈感的,我想更重要的是寫作技巧的訓練。
斯蒂芬·金告訴人們:寫小說是創造性的寫作,是做白日夢。繆斯什么時候來不知道,別等了,先堅持定量做夢,每天不達字數目標不開門。
可以不寫,但一旦開始寫某部小說,寫完之前不能中斷,每天都要寫。
也許大多數的我們現在沒有達到寫小說的境界,只是寫寫雜文,但這同樣需要持續不斷的寫作訓練。就像瀟灑姐轉過的一條微博:
假期之后的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再動筆,我發現寫出來的文字讓我自己都覺得乏味。我想這終究還是因為輸入已經遠遠落后于輸出的要求。
高中的時候,為了完成一篇好的議論文,我們每天背誦著名人事跡,時事評論,美文摘抄……我會為了“附加分”而努力寫出一段排比。那的確是在“應試”,但不可否認的是那時的文章都是有內容,觀點有論據支撐的,它是完整的,而非現在的許多空發感想。
到了大學之后,讀書量驟減,本來說要“看遍大學圖書館”也因為里面的書太破舊而嫌棄離開。手里拿著手機哪還管書本。我似乎能感到我的思想在漸趨干癟……
Input and output,需要我們不斷去協調,什么時候能夠真正做到規律的輸出并言之有物,才能說明你是真正把寫作放在夢想的位置上。
畢竟,相信我,能做到這點可并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