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生都是要依賴自己的家人,我們生下來要喝著母親的奶,而后又要在父母和家人的關愛下成長,直到上幼兒園上小學我們才開始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最終走入這個社會,而有的人卻到了大學和工作也無法割舍自己對家人的依賴,或者家人的陰影在頭腦里刻下了沉重的烙印。
有時候我會覺得,過去的我自己不就是這樣,我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小的時候母親一直很慣我,溺愛我,深深的家庭的“愛”的陰影了在我的腦海里,知道我在外地大學上了好多年,才醒悟過來,才開始慢慢地讓自己脫離那種感覺,原來我如果當初選擇在父母的身邊上學,結果可能不會像今天這樣,我能靠自己的努力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幾乎不可能,因為那種愛,就像你不斷地在向一個可以隨時為你提供資金支持的銀行,伸手就拿,不需要去還債,而你提取的,其實是你父母的“親情”債。在我們中國人的倫理價值里,這種愛是無私的,是不需要還的。
我們有句俗話說得好:出門在外靠朋友,可是,因為父母這樣的愛,可能會讓我們沒有機會去結交那些可以依靠的友情。交朋友有時就像談戀愛,你進一步,他退一步,他進一步,你進一步,都需要不斷地磨合。但是當家庭的陰影過于沉重的時候,你會用父母的模版去套在朋友身上,遇到一點和父母不一樣的惹到你生氣了,友情就無法深交下去,最終因為你潛意識里的“家人”和朋友撕破臉,最后形同路人。
我有一位資質非常優秀的朋友,名校畢業,d但以“不會聊天”出名,每次聚會聊天她都是“談話終結者”。但因為她專業的緣故,我需要她的幫助,有次帶她去見一些合作伙伴,大家都是陌生人,談完事情對方問我們想吃什么,她立刻用非常壓制性的語氣說:“我不吃肉,還吃不了辣的。”我能感覺但是是氣氛的尷尬,想到這個事情很可能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就先遣散了這個聚會。是的,家庭的陰影太重會讓你無法交到你可以依靠的朋友。
當你遇到挫折就想到“有我媽呢,或者有我爸呢……”這就像一顆毒瘤一樣,長在你的腦子里,身體里,這是病,得治,不治,你不但交不到朋友,婚姻生活也不會幸福,甚至你可能找不到合適的伴侶。
我還有位朋友,工作都六年了,還在平庸地混在公司的最底層,每次見他都是給我各種吹牛,我知道,他說的那些,80%都是假的,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朋友,他的事,我多少都聽說過。“我爸能幫我....”這是他的口頭禪,是的,您的父親很牛B,但這件事如果掛在嘴上說,就好像你在告訴別人,“我今年30歲了,我還在向我爸借人情債,他必須得借我,我還不用還,因為他是我爸!”他爸確實能通過很硬關系給他安排到不錯的工作,但他總是在一個公司干不長就跳槽,也結交不到什么弱聯結或者強聯結的社會關系,他也不會去思考進步的事情,好好玩就好了,這也是為什么跳來跳去還在底層的原因。
別人的事兒關你p事兒?確實不管我P事,所以我從來沒當面說過他,交淺言深,說他的,應該是他未來的老婆或者被他整天掛在嘴邊的父親。
《影響力》里迪奧尼曾說過,人們的交流與溝通是基于互惠的原理,人們要相互給予對方好處,才有繼續交流下去的可能,這種“惠”,哪怕是一個微笑或一句謝謝。沉重的家庭依賴閹割掉了我們和陌生人互惠的能力,當別人想和你進一步發展關系和你互惠的時候,你給別人拋了一個白眼,“我不需要,我也不會給你,因為我媽那有。”
這就感覺就像孩子從母體里出來但還連著臍帶沒剪,雖然吸著外界的空氣,但還不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全部的養分,還要靠媽媽的哺育。因為獨生子女政策的原因,這個時代,我接觸到的社會上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幾年前的“我爸是李剛”打破了寧靜,而后來的李天一事件又把親情溺愛的陰影推向了風口浪尖,希望我們都能活成我們本來的樣子,糖水固然好喝,但不要被泡成我們自己都不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