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在《瓊美卡回憶錄》中寫道:“我原先是從來不知疲倦的,眼看別人也都是不知疲倦的。一天,我忽然疲倦了,眼看別人也都是疲倦了,疲倦極了。”
讀完劉震云的《一地雞毛》,對木心先生的話產生了深切的共鳴:瑣碎與庸俗生活耗散精力所帶來的疲憊和倦怠感,就是中年的氣象。
你看《一地雞毛》中的小林夫婦,好端端一對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天之驕子,一步步從滿懷抱負的知識分子,墮落到柴米油鹽的瑣碎,被人間煙火氣薰得頭灰臉土,滿身庸俗。
他們可以為了一塊餿掉的豆腐彼此埋怨個半天,為了幾塊錢的蠅頭小利節操碎了一地,甚至在養育孩子上喪失了最后一點知識分子的情懷。
《莊子·齊物論》中說“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就是說,大智慧者豁達大度,小聰明者斤斤計較;大道之言如烈火燎原,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碎啰嗦。睡覺時心魂紛擾,醒來又形疲神散。每天和外界交涉糾纏,耗費心力勾心斗角。
中年怎能不疲憊呢?這種深深的疲憊感來源于和瑣碎的纏斗——事業、家庭、房子、存款、教育,上有老、下有小……想得的還沒得到,得到的又怕失去——心智的能量都被雞毛蒜皮的蕪雜俗務消耗了。
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已經意志消磨,變成大腹便便、腦滿腸肥的中年人,僅存的幾綹油膩膩的頭發也遮不住因為焦慮失眠而微禿的頭頂。
多少人的樣貌,變成神疲形散、懶洋洋的庸俗中年人?多少人,奮斗半生,終于活成了自己年輕時鄙視的樣子?
1
庸俗的人生流于瑣碎。
生活一耽溺于雞零狗碎雞毛蒜皮,心性必然失之澄澈,視野開始逼仄,格局必然促狹。
久而久之,靈魂就生出怨懟的氛圍,面相就生出猥瑣的氣質。
庸俗的核心就是圍著自己的利益打轉——
不看遠,只盯近;
不看大,只謀小;
不顧別人,只管自己。
于是乎,睚眥必報,錙銖必較。
為了這些零敲碎打的利益,生出恐懼,失去了安全感,人就開始患得患失,囿于茍且——
無欲則剛。因為想得到,所以常常妥協;因為怕失去,所以常常卑微。
庸俗的人有時可以貪小到讓你哀其不幸,也可以隱忍到讓你怒其不爭,還可以強大到厚顏無恥。
庸俗者其為了圖謀自身那點兒利益,輾轉騰挪能屈能伸之間,更可以世故到令人作嘔。
清朝畫家盛大士說:“凡人多一分世故,幾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則少一分優雅。”所以世故和高雅是成反比的。
一個世故的人,無論如何也高雅不起來。
而最清雅的人,就是明世故而不世故,寧肯吃虧,也不明哲保身;世事洞明,天真不泯。
2
庸俗是一股巨大的、向下的、從眾的力量。
小林和當時很多大學生一樣,曾經也是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但最終還是屈服于環境的力量,隨波逐流,還振振有詞:
“……哪里會想到幾年之后,他們也跟大家一樣,很快淹沒到黑壓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無非是買豆腐、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洗衣服,對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頁書也不想翻,什么宏圖大志,什么事業理想,狗屁,那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么混,不也活了一輩子?有宏圖大志怎么了?有事業理想怎么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一輩子下來誰不知道誰!”
即使收到曾經最為愛戴的老師的死訊,他只是象征性傷心一會兒,就恢復到心安理得的漠不關心:“死的已經死了,再想也沒有用,活著的還是先考慮大白菜為好。”
看上去小林似乎是徹底接納了自己,并知足常樂:“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爐再給他烤點雞,讓他喝瓶啤酒,他就沒有什么不滿足的了。”
乍一看,小林對自己瑣碎的生活樂在其中,人各有志,也無可厚非。但是從《一地雞毛》的職場姊妹篇《單位》中就能看出,小林在職場中放棄原則,隱忍妥協,全部都是圍繞著自己的利益出發。在周圍人事和環境的影響下,他徹頭徹尾地淪為膽小懦弱的利己主義者。
小林不僅對自己的生活徹底繳械投降,而且渾然不覺地在這種生活淪陷并沉溺,徹底地忘記了書本,和自己曾經熱衷的球賽。
十年寒窗,讀盡圣賢書,最后還是淪陷于生活的柴米油鹽、雞毛蒜皮,與村婦白丁有何區別?
他落到大多數人共有的泥淖里,雖然開始有點不習慣,可是慢慢地和那泥淖融為一體。大家一起墮落也就不覺得有多墮落。
所以,庸俗是一股從眾的力量。
這世界很多的平庸,都是被庸俗拉下水的優秀;有許多的卑微,都是被庸俗拖下馬的崇高;有許多的圓滑,都是被庸俗磨鈍的鋒芒;有許多的茍且,都是被庸俗壓彎的脊梁。
3
小說結尾,小林“半夜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人掉下來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
庸俗以小事物的皮屑、尸骸為生,又滋生出無數的細小,零零碎碎無涯際。
世界上沒有哪塊石頭是可以被切割成鵝卵石的,它們都是被放進了河里。
太平盛世,沒有亂世槍林彈雨的生死考驗,沒有變革時代嚴峻殘酷的人性壓抑,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零敲碎打,人們時刻被生活中的細小事物綁架,剛開始不停地掙扎,漸漸地細小瑣碎的現實就像砂紙,以帶著酥癢的疼痛感消解意志,打磨掉個性中的一切棱角,最終使人變得圓滑油潤,在麻木不仁中喪失了精神上的自我覺知,并產生依賴感,沉溺其中,心安理得。
從《一地雞毛》的八九十年代回到現代,雖然大多數每天不再像小林那樣寒磣和拮據,但每天的生活仍舊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去超市、做飯、帶孩子。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人,很容易陷在瑣碎的生活里,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翻看朋友圈、攀比、焦慮、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
也許我們平時雞毛蒜皮的東西不再是小林那塊餿豆腐,或者幾百塊的保姆費,現在人追求的東西似乎更貴更高級:新版的蘋果手機、新款的LV,新引進的菲傭,最近聽的鋼琴演奏會、新參觀的畫展,剛從歐洲回來的旅游……
但雞毛蒜皮就終究是雞毛蒜皮,名牌也不能讓瑣碎顯得高級,價格也不能提升庸俗的段位。
說到底,就是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庸俗者更能偽裝風雅了,利己主義者包裝得更加精致了。
4
從小林的經歷看,傳統的高等教育是失敗的的。學校并沒有教會知識分子在走出象牙塔后如何迎接現實生活中迎面飛來的臭雞蛋。
成功的教育目的不是傳授知識,也并不負責改變人的根本處境,而是讓人自動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即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讓“我”被動地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牽著鼻子走,相反,要學會主動地、有意識地掌控生活。
學會思考、選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才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在俗世里保持淡定,獲得幸福的能力。
生活同樣是柴米油鹽醋,吃喝拉撒睡,庸俗的人過圍繞著自己打轉,像小林一樣把生活過得庸俗猥瑣,烏煙瘴氣。而高雅的人卻即使從粗茶淡飯中也能洗練心志,悟出佛性。
《金剛經》開首中寫佛祖乞食之后“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祖也要吃飯、收拾碗筷、洗腳、休息,卻一點也不讓人覺得瑣碎庸俗,反而能傳達一種于生活瑣碎處見微知著,處處觀照自性,瞥見佛性的大智慧。這樣的佛祖也更有人味。
顏回雖清貧,但是“一簞食,一瓢飲”怡然自得;白隱禪師持戒定慧,“清茶一杯,煎餅一只”見素抱樸。
同樣的人間煙火,境界卻有云泥之別。區別就在于小林這類俗人是被動地屈從于現實,而佛祖、顏回、禪師則看破了生活種種幻象之下的實質,主動去適應現實,并順應和享受當下的每一件小事。
《禮記·大學篇》里提到了修身養性的方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思考和覺醒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生活終究是瑣碎的,庸俗的人耽溺于瑣事,困頓于俗務;自省的人卻從瑣碎中自我觀照,看清生命的種種虛妄,不再執著于自我。只要一個人還有思考的能力,就不至于太墮落。
思而不學則殆。閱讀乃思考之本,不基于閱讀的思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空想,這樣的思考只會將人引向虛無。
只要你還在閱讀,就沒有真正變俗。真正的俗人是不看書的。因為讀書意味著你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思考和對自己的反省,意味著你不認同外界的影響而試圖尋找新的出路。那么,這世界就還有希望。
如果某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很久不讀書,并且心安理得,你就該意識到,自己正在墮落。
如果你一直被虛榮風光前呼后擁著, 你的靈魂一定正被關在某個不見光的角落里受苦。
人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你決計墮落,那便歡送。“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