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場景
一、高中
還記得上高中那會,每天在教室上課復習,依稀記得是上午四堂課,下午四堂課,晚上還有三節晚自習,具體的課表已經忘記了,不過每天應該是早上七點開始晨讀,晚十點結束自習,然后回到宿舍休息。
如果把上課當作一項工作的話,算一下,一天13個小時
那時候好像沒覺得時間很長似的,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每天復習備考,不亦樂乎,為了考個好成績,進一所好大學。
二、農村
小時候,家里有一些田地,爸媽每天都會4-5點就起床,天剛剛亮,出去干活了,晚上7-8點回家,天色漸暗,很快就漆黑,突然想起了一句詩。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用這句話來形容,一點都不假。
如果把這當作一項工作的話,算一下,一天12-13個小時
很少聽到爸媽抱怨勞動辛苦,反倒是好收成的時候,滿臉的笑容。當然也會有抱怨的時候,氣候不好導致減產,糧食價格太低等其他因素,會讓他們不開心。他們知道,多勞多得,能多做點,就多做點。
三、程序員
學會了寫代碼,怎么說也算半個程序員了。有段時間希望晚點下班,因為公司有顯示器,家里沒有。那時候在研究R繪圖,經常弄到很晚,白天工作完就很累,但完成一天的工作后,研究這些東西卻興致盎然。雖然也在公司上班,也是晚上10點下班。
一天12個小時,這也是工作。
加班是什么?
996是加班嗎?很明顯,我們讀書的時長早已超過996,卻沒有人認為那是加班。
農民的工作也是工作的一種,他們眼中沒有周末,沒有人認為務農是加班。
創業者很少有正常作息,早九晚六加雙休的,雖然我沒有創業,但是我見過的創業者中,他們經常說的就是喜歡周六來開會。
他們都不是加班,那么加班是什么?
做被動的事情,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為之付出超出預期的代價。
這是我理解的加班。
上班掙錢,其實就是用時間換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8個小時能換到更多的錢。
當你的薪水談妥的時候,你的預期也就定下來了
于是,你知道,每天8小時,換到這些錢。
加班,就是用10小時或者更多時間去換,還是這些錢,很明顯,收益降低了,于是就讓人很難接受了,不開心,開始吐槽加班文化。
如果手頭的事情是被動的事情,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還收獲了一個壞心情,這些可能比減少收益還痛苦。
于是,開始討厭加班。
其實,你不是討厭加班,你是討厭自己沒有收益。或者說是,收益很低。
三年的付出,能去好大學讀書,理想的收益。
一年的辛勤勞作,糧食豐收,收益頗豐。
努力鉆研技術,獲得個人能力的提升,收益明顯。
幾年的創業打拼,或著一輩子都不敢想象的收益。
所以,加班本不存在,存在的是沒收益。
你覺得你加班了,你不開心,其實就是你沒收益,你不開心。
為什么沒有人愿意“加班”?
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有“收益”。不管這個收益是金錢還是成長。
兩條收益曲線
如果,一直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在這里被認為這是有額外收益的(不包含薪水)。
那么,收益曲線就是圖中的A線。
其中有一根C線,就是在薪水之外的收益,暫且叫它成長曲線吧。
如果,一直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在這里被認為這是沒有額外收益的。
那么,收益曲線就是圖中的B線。
每天,A線與B線的收益差就是A'-B'。
長年累月,雖然A,B薪水收益差別不大,但是整體收益可能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