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版《西游記》曾是我童年時期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之一。
唐僧師徒四人在遠赴西天取經(jīng)途中,三個徒弟各司其職,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圓滿完成取經(jīng)任務(wù)。
有網(wǎng)友評論唐僧師徒四人在劇中的經(jīng)典臺詞。沙和尚: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孫悟空:師傅別怕,我來救你來了。豬八戒:大師兄,快來救救我們呀。唐僧:悟空,悟空,你在哪里?
唐僧取經(jīng)原是一個真實的事情。他歷經(jīng)千險來到天竺取真經(jīng),為我國文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在《西游記》中,作者將唐僧的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描寫,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jīng)常教導(dǎo)徒兒“要以慈為懷”。 在經(jīng)歷千難萬險后,終于修得了正果,用一句或來形容他就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藐視一切的黑暗勢力,有著"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火眼金睛"的通天本領(lǐng)。故事開端的孫悟空是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不服被人世間的各種勢力管制,飛上天宮開始了他的"表演"。在天宮上,孫悟空打翻瑤池、偷吃蟠桃、調(diào)戲?qū)m女無惡不作,數(shù)萬天兵天將都拿他沒辦法,玉帝都被嚇得魂飛魄散。但它本性善良且有著高超的本領(lǐng),所以被選中護送唐僧西天取經(jīng)。
唐僧的第二個弟子豬八戒,他則是《西游記》中反面角色的代表。他好吃懶做、好財、好色、好睡、好名、好利,當然這些形象也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女兒國"的情節(jié)做下鋪墊。孫悟空離開唐僧前去化緣時,唐僧被白骨精幻化的女子所蒙蔽,孫悟空將其打死后卻受到善良的唐僧、好色的豬八戒與老實的沙師弟的埋怨。"三打白骨精"這一情節(jié)也進一步增加了師徒四人的感情。雖然豬八戒身上有各式各樣的缺點,但它卻忠厚老實、大公無私,在取經(jīng)途中遇到誘惑時,它可以忍住私欲顧全大局,也是護送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不二人選。
唐僧的第三個弟子沙悟凈最不為人注意,但它身上卻有著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最樸實的優(yōu)點:勤勞穩(wěn)重、任勞任怨、忠心耿耿、無私奉獻。在豬八戒遇到阻礙沖動時,總能及時的勸住豬八戒,取經(jīng)途中所有的行李也都由他負擔。在取經(jīng)路上經(jīng)過河水時,沙悟凈無私的將自己的法寶幻化為船,渡師徒四人西去,再一次豐富了《西游記》的人物形象。
總結(jié)下來,師徒四人各有特色,但都代表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大多數(shù)人都羨慕孫悟空,卻漸漸變成了豬八戒式的人物。
好吃懶做,貪財好色,自私,且不思進取。
有人說,自律會上癮。
我說,懶惰也會上癮。我們總說下次再做,再次再說,或者明天再做。可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
在每個無聊,無趣,無所事事的背后必定伴隨著空虛,煩躁和沒完沒了的負面情緒。
這時候有事可做顯得頗為重要。
因為疫情,所有人不得不呆在家里。有的人在此期間找到了不同的生活情趣。比如:學會了做各種美食,鍛煉身體等。有的人因為無聊,空虛,而變得暴躁,整日胡思亂想使得自己對未來恐慌不安……
找事做,讓自己變得忙碌起來也是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
比如:減肥可以使自己變得快樂起來。每天看著鏡子里的自己變得越來越苗條,越來越好看,就會開心快樂。再比如:尋找讓自己變得更加豐盈的途徑,去旅行,或者讀一本好書。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思考人生的意義。
因為,你可以懶得像頭豬,卻沒辦法像豬一樣懶的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