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還要3個月才滿五年,但依然讓我有點恍惚,原來已經這么久了啊。
最初來深圳,我想著找個實習玩半年就回去。工作轉正給了我一個留下的理由和動力,在同事朋友的加持下,開始逐漸適應并且喜歡這座城市。
然后一年、兩年,時間也就這么過去了,隨身物品從兩個行李箱到后來一輛面包車都裝不下。
當說出“我要離開”的那一刻,我心里其實松了一口氣。這個念頭若隱若現,很多次在我的腦海里閃過又打消,從未如此堅定。
#1
算了一下,這幾年搬家的次數不下5次,雖然真的很想在一個地方長久地住下去,但因為房租漲價、通勤太遠、隔音不好等等原因,總是想換地方。
盡管隨著收入的增長,從不足7平米的小單間,到30多平的一房一廳,我已經在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最佳選擇。
卻還是必須要以犧牲掉一部分生活質量為代價,在需求和妥協邊緣反復橫跳。
臥室的飄窗、客廳的陽臺、廚房的隔斷、地鐵的距離,都需要通過在房租上加碼來實現。
想要兼顧采光、通風、面積、環境、通勤,就成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某天晚上回到家打開燈,隨手在擺滿了雜物的小茶幾上挪出個空隙放下包,靠在又硬又窄的沙發上,腰和屁股被硌得有點疼。
打量著被不多的家具填滿,堪堪只剩下一條過道的所謂“客廳”,地上偶爾還會冒出一兩只飛快爬過的蟑螂。
我突然有點厭倦出租屋的生活了。
#2
說起來,并不是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但過去的大多數時候,都像是被推著前進的。
除掉上班、通勤、睡覺,屬于自己的時間并不多,到家只想趕緊放松玩一會,就連工作日的聚餐都是一種負擔。
偶爾產生的emo來不及反應,或是被新的工作沖淡,或是被短暫的的快樂周末所治愈。
而工作量減少不用加班以及離職后閑下來的這些日子,反倒讓我有時間去認真審視了自己的現狀,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狹小的廚房和逼仄擁擠的操作臺,讓人很難提起做飯的興趣。
房東從二手市場回收回來的洗衣機,又臟又舊,橫不下心自己重買,只能一直忍受下去。
逛街看到喜歡的東西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家里有沒有地方放下,搬家的時候好不好帶。
偶爾心血來潮,想要認真裝飾一下我的小房間,但一想到反正也住不了多久,添置東西也是浪費,總是草草作罷。
城中村密密麻麻的公寓樓和農民房緊挨在一起,一只腳就能邁過去的小巷子,還要提防著隨時可能竄出來的摩托車。
可怕的是,大概還要持續很長時間這樣的日子,去賭一個未知的結果。想到這里,忽然有些累了。
前些天收拾東西的時候,翻到了大學時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里面說:
希望25歲的你,可以有一個穩定的收件地址,有愛的人在身邊,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很遺憾,這些曾經以為很簡單的愿望,一條也還沒來得及實現。
我越來越知道,人的大多數期望,并不會如期而至。
#3
所以,當離開的想法形成之后,除了不舍,我更多的感受是釋然。
也許因為在互聯網企業,遇到優秀又努力的人太多,所以常常誤以為自己也應該成為那樣的人。可事實上,坦然接受沒有辦法體面地在深圳站穩這件事情,好像也并不會很丟人。
但要說這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
這幾年也送走了不少“深漂”的朋友,有人換了城市繼續拼搏,有人回老家過上了更安穩的生活。也聽過很多后悔離開的故事,糾結著要不要回來,逃離不甘心,留下又很憂心。
可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人生呢?畢竟,如果擺在面前明顯是一個好的一個壞的,那也就不叫選擇了。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總要失去另一些。
真正下定決心,似乎是一瞬間的事。
也是一個工作日,跟朋友吃完晚飯,在暮色下沿著湘江的河堤往家里走,隨口聊著生活里的小事。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但走得很慢,遠處的船只在緩緩移動,微風吹過我的頭發,抬眼看到云層里有隱約的月亮。
我心里忽然有一種感覺,這才是生活的樣子吧。
天氣晴朗,萬物可愛。原來當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4
朋友對此總結是:意外但合理。
可能在一些人眼里,我似乎就是在外面瞎折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還不如從一開始就直奔宇宙的盡頭。
但誰又知道呢?說不定平行時空里,那個早早考編上岸的我,已經因為工作太枯燥而辭職了呢。
就像小時候喜歡吃黃瓜味的薯片,以為會一輩子喜歡這個味道,后來長大了,不愛吃就是不愛吃了,沒有理由。我沒錯,薯片也沒錯。
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本就是需要不斷探索和修正的,有誰生來就知道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如果再來一次,我可能還是會在畢業的時候選擇深圳,那是少年懵懂目光里希望棲息的遠方。
我依然喜歡,大城市獨有的自由、寬容和便利。
我依然認可,深圳是一個能給人無限可能的地方。
我也很還是很感激當初那個勇敢的,努力生活的自己。20歲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里闖蕩,真的很酷。
雖然沒能走到終點,但在這里
我經歷過沮喪,也收獲過溫暖;
撞過堅硬的墻,也吹過柔軟的風。
那些快樂的、忙碌的、孤獨的、熱鬧的時光,都彌足珍貴,成為我人生經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想還是覺得很精彩啊。
山水一程,不負遇見,感恩相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