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商學院學習筆記
第一章 認識壓力
1.1?
你真的知道壓力是什么嗎
壓力
為什么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件,感受到的壓力會不一樣呢?壓力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對我們會有什么樣的作用?
只有真正了解了壓力和它的作用,才能撥開壓力的面紗,而不是人云亦云。
Richard S. Lazarus:在人對環境進行評估后,如果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不能應對問題、或者很難應對問題,就會感到有壓力。
壓力是,主觀上認為,外部要求與自身擁有之間的不平衡。
壓力的作用:壓力會影響效率
1)無壓力,沒有什么任務需要完成,懶懶不想起床(沒有壓力帶來的懶散)
2)deadline壓力下,工作很高效,一晚上完成幾晚上的任務(適當壓力帶來的高效)
3)長時間加班趕工作,注意力難以集中,身心疲憊,焦慮不安(過大壓力帶來的焦慮不安)
壓力的作用有好有壞,并且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
Yerkes和Dodson提出,壓力與效率的關系像一條倒U形的曲線。當壓力很低和很高時,效率都低;只有當壓力適度時,效率才會比較高。
過低的壓力水平難以激發我們努力的意識,人的精神狀態會變得疲憊消沉、什么都不想干、沒有欲望也沒有動力。
當人們無法完成他們所期望的工作時,過高的壓力水平則會讓我們感到疲憊和力不從心,長時間的過高壓力甚至會讓身體易于患病,所以過高或過低的壓力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都是負面的。
化壓力位動力的方法
只有適度的壓力水平,才會讓人把事情視作挑戰,有信心、高效率地完成任務,不斷進步。既然知道了在適度的壓力下,效率最高,那么我們就知道如何才能“化壓力位動力”了。當我們覺得壓力太小,自己沒有動力時,可以用一些手段適當加壓;反之,當我們覺得壓力太大,自己承受不了時,可以適當用一些手段減壓。
哪種工作對自己比較適合的壓力?——工作任務對自己來說是挑戰,它讓自己更有目標感,在一段時間內專心致志
1.2?
為什么我們會感覺到壓力
大腦自身會產生很多想法,有一個迅速判斷的過程,這就是壓力產生的過程。
心理學家Richard S. Lazarus(扎拉勒斯)認為,壓力的產生要經過四步:首先是外界壓力源的出現,經過中間的兩次主觀評估,最后才是我們感知到的壓力。
第一步,壓力源。【客觀的,老板給我布置一個任務,明天交一份報告,也可能是,面試、明天要當眾做一場演講等。】
第二步,對這個事件或情境進行初級評估,判斷這個壓力源對我們是否重要,是否是個威脅。
【經過我的評估,“老板讓我明天交一份報告”這件事是重要的,因為工作任務能否完成,會影響到老板對我的評價,進而影響到我將來的晉升。
初級評估結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任務對我很重要?!?/p>
第三步,次級評估。如果是威脅或者很重要,那么進行次級評估,將解決壓力源所需資源,與我們自身的資源進行比較,判斷我們是否能夠應對威脅,是否能夠應對或解決它。
【老板要求我明天提交報告,如果我們認為,以自己的能力不能按時完成工作任務,就會有較大的壓力;而如果我們完全有能力,或有充足的時間按時完成任務,則不會感到有壓力?!?/p>
【明天要做一場演講,如果我評估后發現,相同內容的演講我已經講過一百遍了,完全可以應對地過來,就不會產生壓力。】
第四步,在經過兩次評估后,如果壓力源對我們構成威脅,同時我們應對這種威脅的資源不足時,就會形成外部要求與自身擁有的不平衡,面對這種不平衡的狀態,生理和心理會對此作出一系列的反應,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感受到的壓力。
【比如我明天要交一份報告,但是評估之后發現,很重要、卻無法按時完成,就會出現壓力反應,可能是心跳加快、肌肉緊張、頭疼、心里有些焦慮等等。】
注意:壓力源通常是客觀的事件和情境,所以無法改變,而這兩次評估是我們對外部要求和自身資源的主觀評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大小。
1)壓力管理與情緒管理不同。
——壓力本身代表一種失衡的狀態(壓力,是對這種失衡的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我們認為自己擁有的資源,和我們面對壓力源時,所需要的資源不匹配。
情緒產生來源之一,可能是我們感知到的壓力源,遇到挑戰時感覺到興奮,當眾演講時感覺到緊張,快要考試時感覺到焦慮,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情緒是壓力的結果,壓力是情緒的原因。
但在另一些情況下,情緒并不是在壓力源的作用下產生的,比如看到日出美景后的開心,聽一首悲傷的歌曲時的傷感等等。
——管理壓力與管理情緒的側重有所不同。
情緒管理是增加我們對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認知、協調、引導、控制,培養我們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但壓力管理想要做到的,不僅是管理壓力帶來的情緒,更是想從壓力產生的過程入手,打破這種失衡的狀態,從而讓壓力回歸到我們期望的水平。
2)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事物原本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是思想使得他們有所區分。
在壓力的產生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壓力源本身是外部的客觀事件和情境,它是中性的,沒有好壞,影響我們最后感知到壓力大小的,是我們對壓力的兩次主觀評估。
【例如,同樣是一次比賽,有的人進行兩次評估后,覺得這是一場關系重大、非贏不可的比賽,但自己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就會產生過大的壓力。
有的人進行評估后,覺得這是一次檢驗自己能力的比賽,雖然重要,但不是至關重要,而且自己已經有一定的能力應對,把比賽視作挑戰而不是威脅,把心跳加快等身體反應解讀為興奮而不是緊張,這時候感知到的壓力就會比較適度。】
壓力產生機制
1)壓力源——引發我感覺到壓力的這件事,或這個情境是什么?
2)初次評估——為什么我判斷它對我有威脅?它對我可能的威脅是什么?
3)次級評估——對于這個威脅,我是否能夠完全應對它?我能夠應對它的資源有哪些?
4)應激反應——我感到有壓力時,身體反應如何?心里感覺如何?
1.3?
為什么有的人總在說壓力山大
人格類型、認知方式、應對資源以及個人能力。
1)人格類型:日常的行為方式
不同人格類型的人會感覺到不同的壓力水平。
“急性子”A型人格:時間緊迫強,走路吃飯速度感到不耐煩、總是試圖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追求難以實現的較高目標,不斷給自己施加時間壓力,為自己制定最后期限,而且對額外的休息感到不舒服或者有罪惡感。
更容易感知到緊張和壓力。
B型人格,個性隨和、生活悠閑、對工作要求不高、對成敗得失看得淡、他們有時壓力會過小,可能表現得比較散漫。
更容易覺得壓力過小。
2)認知方式:表現為對壓力源的威脅性的評估、對自己應對壓力的資源和個人能力的評估
認知方式會影響我們對一個壓力事件的威脅度、和自己應對這種威脅的能力與資源的評估,也就是說,當我們把壓力的威脅性估計過高、把對自己應對壓力的能力和資源估計過低,那么感知到的壓力水平就會更高。
當眾演講,A認為一次演講的好壞會決定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而且自己本來的演講能力就很弱,且沒有渠道可以提升,家人/朋友/同事都不會看好自己這次的演講;A覺得演講這件事情壓力很大。
而B卻把這次演講看作一次檢驗自己能力的機會,如果效果不好,說明自己還有待提升,而且與沒有練習之前相比,現在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演講基礎,無論結果好壞、家人、朋友、同事都會支持自己。B覺得更放松。
3)已有資源:表現為其他人的支持和幫助等
已有資源是如何影響壓力感知?當我們擁有的資源不足時,就更容易感覺到壓力,而充足的資源會減輕這種壓力感。
【時間資源/身體資源/】
4)個人能力:表現為解決壓力事件的能力
第二章 識別壓力——揭開你的壓力真面目
第一步 記錄讓我們產生壓力地事件或情境,也就是壓力源。例如:做一次正式匯報。
第二步 寫出對這一壓力源的認知,也就是說,面對這一事件,你心里自動出現的想法是什么。
·例如:還有兩天,準備一場報告,時間有點緊,而且我還有其他工作要做。這次報告很重要,要是我沒有做好,會辜負老板對期望,影響老板對我對評價,覺得我能力不足,可能會影響到我以后對加薪升職。
第三步 盤點對這件事情可用對應對資源。
可用應對資源:周末有一整天準備時間,今天下班前可以請幾位同事幫我收集素材。
第四步 盤點應對這個壓力源的個人能力。
應對能力:演講能力一般,搜索信息能力比較低。
第五步 記錄在面對這種壓力時產生的生理和情緒反應,并給自己打分。
比如:我對反應是有點緊張、心跳很快、對不夠充足對準備時間感到焦慮等。然后給這時給自己感受到對壓力強度打個分,0分是壓力感最小,10分是壓力感最大。比如我覺得這種壓力大小對我來說有點大,就可以打7分。
第六步 記錄下你采取對實際行動,也就是對壓力對處理方式。
比如:針對下周對公司會議上作報告這件事,為了緩解自己對壓力,最終我采取對行動是,提前請幾位同事幫忙手機素材,但是由于內心比較焦慮,一直想著報告,工作效率比較低,沒有按原定計劃完成其他工作,所以最后只剩下半天對時間準備報告,緊著做完PPT,但是沒有提前彩排,所以最終效果一般。給此時對工作效率打分,0分效率很低,10分效率最高。在這種壓力下,我對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比平常對工作效率低,所以,可以給這時候對工作效率評分為3分。
記錄目的:為了方便我們分析自己應對壓力哪些方面可以提高,因此把每一步拆分,進行分析和復盤。
5個分析角度:
分析角度1 結合壓力強度和工作效率,總結出對自己來說合適對壓力水平是多少。
在壓力強度為7對情況下,工作效率為3,壓力是否過大,降低工作效率?——壓力需要調整。
分析角度2 可以結合“生理和情緒反應”和“采取對實際行動”,看看自己偏向A型人格還是B型人格。
A型人格:普遍壓力過大,急匆匆完成一個接一個任務,沒辦法停下來休息。
B型人格:普遍壓力過小,任務重的時候也覺得無所謂。
分析角度3 分析對壓力源對認知,總結自己對認知方式是否需要調整。
如果習慣性考慮問題,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對這種認識方式,是不是需要調整呢?
分析角度4 結合“壓力源”和“可用的應對資源”,總結一下,對某一個壓力源,還可以爭取到哪些應對資源?
爭取到到的資源:一天的準備時間,同事幫忙收集素材,事后覺得如果爭取到老板的支持和幫助,請他多給自己一些提示,這次報告會做的更好。
分析角度5 結合“壓力源”和“應對壓力源的個人能力”,對某一個壓力源,還可以提升哪些對應資源?
對“作報告”這個壓力源,分析后發現,如果自己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演講能力,也許面對這個情境,自己感受到對壓力會更小。
總之,壓力日記的設置,其實是對應壓力的產生機制,可以用寫壓力日記的形式,脫離原來面對壓力時,不知從何下手的狀態,事后復盤,也能結合壓力日記特定的欄目,分析出在影響壓力的四個要素——人格類型、認知方式、應對資源、個人能力中,自己需要提高的是哪一個方面。
1. 對應壓力的產生機制,利用以下模板,記錄壓力:
時間——
壓力源——
對壓力源對認知——
可用對應對資源——
應對壓力源對個人能力——
生理和情緒反應——壓力強度(0-10分)
采取對實際行動——工作效率(0-10分)
2. 復盤壓力日記:
(1)結合“壓力強度”和“工作效率”,總結出對自己對來說合適對壓力水平是多少?
(2)結合“生理和情緒反應”和“采取對實際行動”,看看自己偏向A型人格還是B型人格?
(3)分析“對壓力源對認知”,總結自己對認知方式是否需要調整?
(4)結合“壓力源”和“可用對應對資源”,總結一下,對某一個壓力源,是不是還需要爭取到更多的對應對資源?
(5)結合“壓力源‘和”應對壓力源的個人能力“,總結一下,對某一個壓力源,是不是還需要提升某些個人能力?
第三章 應對壓力
3.1 方法一:調整行為方式
人格類型不是一個可調整的因素,但是有替代方法,那就是調整行為方式。
A/B型人格是具有某一類行為特征的人群,A型人格更偏向于,走路吃飯速度快,缺乏耐心,對很多事情的進展速度感到不耐煩;
B型人格更偏向于生活比較悠閑,對工作要求不高、對成敗得失看對不是很重等。
人格是我們較為穩定對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傾向,從成因來講,和遺傳、環境、我們以往對經歷都有關系,相對穩定和難以改變。但是人格所呈現出來對行為方式,是可以進行調整對。
根據壓力日記,覺得自己偏向于某一類型對人格,并且對現在對壓力水平不滿意,想要尋找更合適對壓力水平,那么可以從調整行為方式角度入手。
壓力和效率呈現倒U型曲線,壓力過高,必要時候可以給自己適當解壓,當壓力過低,必要時候可以給自己加壓。
假設是想要減壓對A型人格:
首先可以放慢生活和工作的速度,尋找能給生活帶來樂趣的方法,努力體會簡單行動中的快樂?!韭聛怼?/b>
例如:原本給自己定了兩天時間完成任務,時間非常緊張,可以適當延長時間期限;走路急匆匆,可以有意識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周圍的環境和路人;
第二是要勞逸結合,利用工作間隙讓自己多休息?!径嘈菹ⅰ?/b>
例如:給自己定一個規則,每完成一項任務,休息十分鐘再開始下一項。
最后是可以降低一些不切實的要求,增加自我的縱向比較,減少與他人的橫向比較,為自己的每個進步加油。【降要求】
例如:在制定自我提高的目標時,不要設定過高要求,而且,每次提高的參照量都盡量是現在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同時,記得自己在完成一個階段的目標時,給自己大大的鼓勵。
假設是B型人格,壓力過小:
1. 嘗試主動多承擔一些任務,在原有目標上對自己高要求。
2. 利用SMATRT原則,除了在已有目標上對自己提高要求之外,還可以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來適當進行加壓。
3. 把自己設定的目標告訴別人:
比如在朋友圈立一個flag,在領導和同事面前保證能完成這個目標等等,把你計劃實現的目標告訴別人,請他人監督,必要時向你施加外部壓力。
總之,在原有標準上對自己要求更高,或者定一個新的目標,或者把目標公之于眾,都可以幫助想加壓的B型人格者施加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動力激勵自己進步。
SMART原則:
Specific,目標一定明確不能模糊。
Measurable目標能夠被量化和評價。
Attainable目標必須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Relevant該目標與你的工作生活需要相關,不是獨立存在的。
Time Bound目標必須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注意:
A型人格和B型人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兩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大多數人處于A型和B型之間。
3.2 方法二:改變認知方式
身體應對壓力的反應是有利的,心跳加速是為下一步的行動作準備,呼吸急促是在為大腦提供更多的氧氣。當得知這一信息,面對壓力仍然會心跳加速,但不同于普通測試者,這些人的心血管狀態是比較放松的健康狀態,而不會增厚,和人在開心或受到鼓舞時相似。
【即使只是緊張解讀為興奮,認為壓力對我們是有好處的,身體都會更健康地應對壓力。當我們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身體反應機制】
對原有認知方式質疑,有三種質疑方法。
1)對原有認知的邏輯質疑。找出原有認知中,不合邏輯的推論。
從X推到Y的認知是符合邏輯的嗎?
“女性就應該事業與家庭兼顧”的信念,“應該”的邏輯在哪里?也可以質疑,拖延一天后果就很嚴重嗎?事業家庭兼顧,就必須完美,推理符合邏輯嗎?
【現代女性有很大的壓力,部分原因是因為,不斷宣傳那些事業和家庭都美滿的標桿女性,讓大家忽略來那背后是有很多客觀條件作為前提的,形成了錯誤認知?!?/p>
2)可以對原有認知的證據質疑。意識到哪些證據是不可靠的。
我觀點的證據在哪里?以往發生的事情都是這樣嗎?有沒有例外的情況?它們可靠嗎?是被人口口相傳夸大后的情形,還是實際也是那樣?
支持認知Z的證據可靠嗎?
3)可以對原有認知對后果質疑。原有認知不僅不能幫助我們實現目標,反而會起到消極作用,堅持原有認知的時間越久,受到壓力困擾就會越久。
【如果我記下堅持“必須家庭事業兼顧”,對事情的解決有什么好處嗎?如果放棄這個信念,我又會覺得怎么樣呢?】
通過質疑原有認知的邏輯、證據和后果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方式,進而了解自己原有認知方式中可以改變的地方,然后通過改變認知來調節感知到的壓力。
如果我一直堅持認知Z,對事情的解決有什么好處嗎?
3.3 方法三:增加應對資源
應對資源不夠,那就爭取資源(生病休息,自己壓力大,尋找其他一樣受到打擊的人,互相吐槽和支持;感覺分身乏術,請別人幫你干活)
1)應對壓力最基礎的良好的身體。
1.1 首先,我們要有應對壓力的身體基礎,也就是讓身體精力飽滿,做到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鍛煉。
睡眠時間可以由自己的需要時長決定,每個人的需要時間不一樣,合理飲食而言,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進行適度有氧鍛煉,增加肌肉的力量耐性和彈性,減輕由長期壓力帶來的肌肉緊張。
1.2 除了保證良好的身體基礎,別人的精神支持也是我們應對壓力的重要資源,這種精神支持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關心和被尊重的。
研究表明,當我們向他人傾訴壓力,和他人分擔恐懼的時候,催產素的分泌將會增加,這種激素會讓人舒緩愉悅,甚至會促進心血管再生修復能力的增強,此外,我們和別人擁抱時候也會分泌催產素。
面對壓力,向身邊的人傾訴,尋找他們的精神支持,對于一些特殊壓力反應,比如失眠、抑郁等,也可以加入一些和你有同樣癥狀的群體,來獲得更好的歸屬感和支持。
1.21 尋求同事、朋友、家人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
1.22參加應對相同壓力源的自助群體,得到精神上的歸屬感;
1.3 我們還可以尋求一些更實際的行動支持。比如尋求父母的幫助,孩子方面;比如下屬可分擔的,適當分配和授權;遇到工作中缺少的資源,向老板爭取等。
關于求助,很多職場人忽略這點。
3.4 方法四:提升應對能力
職場人士面臨的壓力:時間緊張,總完成不了任務;常常難以理解老板和同事的行為,和他們溝通也難以相互理解;面對一個復雜問題不知如何下手,忙活半天發現白努力
可以通過提升時間管理能力、提升溝通能力和洞察他人行為的能力、提升找到本質問題的能力來應對。
1)時間壓力,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善用月歷管理和工作事項,清空大腦。
月歷記錄明確時間節點的事件。不同顏色標記不同性質,藍色冷靜執行;紅色健康;黑色瑣碎。事情取消或延期,需要及時更新和調整。
2)人際交通,難以理解老板和同事,對方無法理解自己。
采取行為模型分析他人行為,知能愿三方面,一個人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取決于他是否知道、是否愿意、以及是否有能力。
分析溝通不成功:
角色認知(知):是否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相應要求?要求說清楚了嗎?
行為愿景(愿):了解要做什么之后,是否有意愿去做?下屬知道是做什么之后,是否想去做?如果最近工作量比較大,可能就不愿意。
行為能力(能):具備意愿,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
學習行為分析模型,在與人溝通不順利的時候,感覺彼此之間很難理解對方的時候,可以分別從知能愿出發,分析溝通不暢背后的原因。
3) 遇到棘手事情,需要提升自己找到本質問題的能力,找到關鍵問題。
找到本質問題第一步,就是確認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是正確的,我們推薦大家通過提問,減少潛在的理解不一致的情況。
1月份銷售總結:問清楚目的/格式/截止時間等信息,是否和老板要求的意思一致。
補充:
第一種:培養日常生活中的掌控感: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時,也會產生壓力。即時通訊工具,雖然便利生活,但是好似無形網。我們可以采取措施,提升對生活的掌控感,進而記住在完成目標時的成就感。
比如,定一個小目標:每天關掉手機15分鐘,安靜讀一會兒書,每做到一次就鼓勵自己,用心感受掌控來15分鐘時間的那種感覺。
第二種:臨產時短暫提升掌控感:臨場壓力很大,需要短暫提升掌控感時,可以回憶自己曾經某次處于優勢地位的情景,喚醒類似的掌控感。
比如回憶,在某次比賽中,你贏過別人的這種情形。即使我們只是想起自己處于優勢地位的情景,體內睪丸酮素水平也會上升,我們將會對自己更自信,感覺對事情更有掌控感。
END
我是Maggie,這是我在簡書的第20篇文章。
希望對你有啟發。
Maggie強君:自由撰稿人,小說創作者,翻譯,教師,英美文學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19世紀后的英美文學、女性和性別、空間和敘事學、現當代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