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驀然轉身,這些經歷已成財富》里記錄了為人師,從己師處獲取的財富,今天再寫一寫為人父母,從己父母處繼承的財富,形成這篇《驀然轉身,這些經歷已成財富(二)》。
一、不責罵孩子。
【我的經歷】
上小學一年級時,爸爸發小的孩子與我同在一個班級,彼時,我考試成績總不如那位小伙伴好,其他方面的表現也不如這位小伙伴靈活和優秀。
對于如此現狀,我并未覺得有任何不妥。直到有一次,半夜醒來,看見爸爸坐在煤油燈下,手里的煙頭在昏暗的房間里明滅閃爍。第二天早晨醒來,問媽媽“爸爸為什么半夜不睡覺,坐在那里抽煙”才知道,原來為了我的“渾然不覺”,爸爸承受了很多……
爸爸的發小經常會在爸爸面前夸耀自己的女兒如何的懂事、如何的優秀,因為爸爸的女兒確實很不優秀,所以每每談到這個話題,爸爸總是插不上話。
爸爸是個實干又要強的人,憑借自己的智慧,憑借自己的勤勞,憑借自己的為人為善,也是家鄉方圓百里數一數二的人物,所以,對于這樣的與自己相關的事情“插不上話”的情形,其實很不適應。可是,即便這樣,爸爸從來沒有過將怒火直接傾瀉到我這個始作俑者身上,而是多次在無法平復自己情緒的時候,半夜坐起來抽煙……
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我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學業,認真對待自己的事情,因為我知道,我不能再用自己的“不努力”來回報爸爸對我的“不責罵”,用我的“無為”來踐踏爸爸的“自尊”。
【我的做法】
當我有了子謙以后,我也幾乎從不打擊和責罵子謙。為了不打擊和不責罵,我會在事情還未開始前,便跟子謙做深入的溝通,讓子謙知道自己的職責,做有責任的孩子。
比如,在上小學之前,我就跟子謙約法三章,明確告知上學后不可以做的事情及必須要做到的事情,幫助子謙從一開始,就有規矩可循,就能按照正確的路徑往上健康地生長。之所以這么做,主要還是從自己父母那里耳濡目染習得的做法。
二、不寵溺孩子。
【我的經歷】
談到這個話題,腦海里浮現出來的場景就更多了。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家離學校很遠,每天早晨跟著小伙伴們一起步行近五里路到學校,下午放學后再步行回家。有一次,腳上長了個疙瘩,化膿流血,一碰就疼。那天天氣還很糟糕,又刮風又下雨。于是,早晨便賴在床上,想不去學校。可是,爸爸識破我的“小詭計”,先把我從床上拖起來,再把書包塞給我,最后將我推出門,讓我繼續跟著小伙伴們去學校,因為爸爸認為只要能走路,就不能缺課……
那天,走到學校,因為腳上的疙瘩被磨破,流了很多血,我襪子的腳底部分和腳趾頭部分紅成了一片。我知道,即便如此,也不能缺課,所以當我坐在課堂上的時候,大腦屏蔽了疼痛,依然跟著同學們一起認真聽講、認真練習。
到后來,再遇到感冒發熱,頭昏腦漲,我已不再需要爸媽提醒,吃完早飯,堅持去學校……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做法不近人情,但是,隨著經歷的豐富,年齡的漸長,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日盛,因為從父母早年對自己的“不寵溺”開始,才有自己如今所擁有的諸如堅持、諸如忍耐等品質。
【我的做法】
我對子謙也是如此要求,只要學校不放假,自己就不能給自己放假。
有一次,子謙感冒發熱,很不舒服,但是堅持到校上課,參加測試,直到最后一天實在堅持不了,才沒到放學時間,提前請假離校。
因為發熱頭暈,所以那一次的測試,子謙完成得很不好。老師在講評試卷時,沒有聯系到此特殊情況,批評了子謙。子謙沒有為自己辯解。回來后,看到試卷,我什么都沒有說。我不知道傳遞給子謙如此隱忍的習慣是否正確,但是,最起碼有一點,是可以放心的,那就是子謙沒有辯解,是因為子謙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不放棄與不放松。
這一點,原本是爸媽對我的要求,如今已然經我變成子謙對自己的要求。
三、不阻礙孩子。
【我的經歷】
我是高郵師范學校首屆理科大專班的學生,那一年夏天,中等師范畢業,同屆的同學都紛紛走上工作崗位,只有為數不多的人與我一起繼續升學,讀大專。
就在那年的秋天,高郵湖遭遇洪水,家里種植的千畝水稻在即將收割之前,全部被淹沒在洪水之中,狀如水草。爸爸是不服輸的人,洪水退去之后,再購麥種,期望能收一季麥子以部分彌補水稻被淹的損失。但是,那年的高郵湖遭受了一次洪水之后,又在將要進入冬天的時候,歷史上都很罕見地遭遇第二次洪水,所有的麥苗還未破土而出便被永遠地埋在了土壤里,不剩一點可能……
遭此打擊,爸媽一夜之間白了滿頭黑發,此后,每晚外婆都在爸媽房間地上打地鋪,看著爸媽,擔心爸媽想不開,扔下我們這些老小。
因為當年水稻顆粒未收,所以后來買麥種的錢,都是東湊西借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從學校返回家,跑到田里,找到爸媽,跪在爸媽面前,跟爸媽說,我不上學了,我要像其他同學一樣上班,拿工資幫爸媽減輕家里的經濟壓力。
爸媽一把扶起我,用不容商量的語氣告訴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我讀完大專!
師范對于學生的評價標準與中學時候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不能及時根據學校的要求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所以那時我在學校里,在老師和同學的眼里并不是優秀的學生。但是,當我經過這件事情,再回學校,直到畢業,雖仍未成為優秀的師范生,但在文化科學習方面重新保持了從小學到中學的優勢。我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默默回報著父母對我成長的“不阻礙”。
【我的做法】
對于子謙,我們也是竭力創造和提供更好的條件。
我們夫妻兩人對自身物質的消費非常保守,很少逛街,很少旅游,只留最起碼的支出。但是,只要子謙有可能,我們愿意盡最大力量去滿足。從父母那里,我們理解和學習到,父母留給子女最大的財富,是讓子女能夠擁有自主生活的本領與可能,而非金錢這些顯性財富的多少。
作為老師,會把自己老師給自己的溫暖進一步傳遞給自己的學生;為人父母,又有機會把父母給自己的要求傳遞給自己的孩子。驀然轉身,這些都已成為財富。
要留什么樣的未來給包括自己孩子和他人孩子在內的后代,取決于我們能留什么樣的包括自己孩子和他人孩子在內的后代給未來。
希望我們都能留更多諸如不寵溺、不阻礙、不責罵等在內的財富給后代,以讓未來保持更多繼續美好,甚至更加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