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1
和兒子聊天時,說起他小時候的趣事,他說:“媽,我想起一件事,兩歲多的時候,因為我拉褲子,你就不帶我出去玩了。”
我想起來了,那次本來和姐姐約好帶孩子玩,路上,我聞到一股臭味兒,就問兒子,“是不是拉褲子了?”他自己清楚的確是拉褲子了,卻沒說。
我跟姐姐說,“把我們送回家吧,你們去玩吧。”回家后給他換洗了衣服,娘倆就在床上看書。
當時,兒子也沒非要再出去玩,可能覺得自己犯了錯兒,還是在家乖乖地待著吧!十多年過去了,他依然記得當時的情景。
想到這里,我問他,“當時你是不是覺得很難過?”兒子把臉轉向一旁,非常肯定地說,“當然啦!”
“對不起啊,媽媽的所做傷害到你了,我向你道歉。”兒子沒有做聲,好像陷入了沉思。
我也在想,這些年來,養育孩子的一幕幕。兩歲前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是因為他的弱小,我無條件地愛他,呵護他成長。
漸漸地他長大了,無形中對他生出了很多的期待。想當然地以為他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而一旦他完成不了,實現不了,便遷怒于他。
想到這里,我問他,“兒子,媽媽還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幫我指出來好嗎?我努力去改。”
我滿心希望他能給我指出自己的錯誤,誰知,他一句話瞬間把我打入十八層地獄。“太多了,都數不過來了。”好吧,我接受這個無情的評價。
但讓我感到欣喜的是,他勇于表達出對我的不滿,而不是全都藏在心里怨恨我。我說:“謝謝你告訴我,媽媽的確有太多做得不好的地方,我會努力的。”
突然間他蹦出一句,“你要是改了,以后有了弟弟或妹妹,他們就享福了。”
? ? ? ? ? ? ? ? ? ? ? ? ? ? ? ? ? ? ?2
每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會犯下一些錯誤,對此,我們沒必要在孩子面前偽裝我們的歉意,只要我們勇敢地向孩子道歉,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有尊嚴,并且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對待父母以及其他人。
真心誠意地改掉我們的錯誤,會令孩子對我們更加佩服和欣賞。
可是,還是有很多家長不愿意跟孩子道歉,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對傷害孩子毫不知覺,認為自己沒錯,這類家長很容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人格扭曲的種子;
另一種不道歉的家長,是明知自己語言、表情或動作傷害了孩子,也認為沒有必要向孩子道歉;或礙于面子,怕損害自己的權威。認為自己如果向孩子道歉,將大大折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嚴。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0-3歲的孩子社會性發展面臨的任務是親子關系,民主健康的親子關系的建立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體現;
3到6歲的孩子則轉移到自我意識的發展。在家庭交往中,使孩子理解到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能大大促進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
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6歲前,孩子面臨的主要人格發展危機有信任與不信任(出生到12-18個月)、自主與羞愧、懷疑(1-3歲)、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3-6歲),若危機不能得到圓滿地解決,就會妨礙自我的健康發展,例如形成多疑、被動、逃避、不自信等負面人格特質。
因此,要重視孩子的早期經驗,如果父母對孩子做了錯事,及時誠懇地向他們道歉,孩子會感受到尊重,體驗到父母的信任,這有利于孩子自主人格的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3
其實,道歉并不意味著放棄權威。向孩子道歉,既有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同時也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知錯能改的形象,增加孩子對父母的敬重,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正直無私的品德。
承認錯誤很難,但卻是一件正確的事。人與人之間的道歉是一種誠懇、真誠的交流。對于孩子來說,在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之后,也理應得到家長發自內心的道歉。
做父母的向孩子道歉,能使孩子體驗到受人尊重的感覺,建立起恰當的自尊。
在這里,給大家分享幾點關于道歉的小貼士:
道歉應就事論事,不要借道歉之機教育孩子。
家長往往忽視自我批評,借題發揮居多,最終還是在批評孩子。道歉背離了初衷,讓孩子覺得家長的道歉并不是出于真心的。這樣的道歉是無效的。
不要以承諾代替道歉。
發現錯怪孩子之后,家長雖然其心中有歉意,但是又拉不下臉面給孩子道歉或擔心直接道歉會損害自己的形象。于是,就以物質、精神許諾來代替道歉。諸如:“明天我給你買一個大洋娃娃”或“星期天我帶你去兒童樂園玩”等。
道歉要誠懇,不要為自己找太多借口。
很多家長會以“對不起,媽媽之所以這樣,是有原因的……”的句型作為道歉句,這會讓孩子認為父母道歉只是表面功夫,根本沒有認識到錯誤,只是在為自己找借口罷了。
? ? ? ? ? ? ? ? ? ? ? ? ? ? ? ? ? 4
面對孩子,要相信身教的力量,孩子是很善于模仿學習的,父母的道歉也是一種簡潔的教育,這會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使他們知道每個人做錯事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潛移默化中共培養他們的責任心。
孩子因父母的大度和磊落更增添了對他們的敬與愛,從而于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正直無私的好品德。
假如,你曾經或者現在誤解了孩子,不妨真誠地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