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汪國真的《我喜歡出發》,文字清新可喜,有如清澈小溪,涓涓細流。不過讀了數遍,卻覺得其觀點頗別扭,似水中碎石般激起漩渦。于是抵不過愛抬杠的性格,不禁唱起反調來:
汪國真的原文:
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是雙腳,還有未來。
抬杠者唱反調:
當我們過于向往未來,便會忽視過去,害怕現在,深恐它們會防礙未來。于是感到:?“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覊絆,絆住的不僅是雙腳,還有未來。”?換言之,喜歡出發,是因為怕被?“現在”?絆住。
汪國真的原文:
怎么能不喜歡出發呢?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見過大海的浩翰,仍然是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翰沒見過大漠的廣袤,依舊遺憾;見了大漠的廣袤沒見過森林的神秘,還是遺憾。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抬杠者唱反調:
“出發”?真的值得喜歡嗎?沒見過某樣東西,可能確屬遺憾,但已經見了,卻因為沒見過另一種東西而仍然感到遺憾,便難免有得隴望蜀,貪得無饜之嫌。
然而,汪國真的寫法,卻很容易令人誤以為是種積極進取的態度,或者是一種探索求知精神,彷佛有勵志作用。不過,文中一句?“世上有不絕風景,我有不老心情”?,卻教人想起莊子的感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樣,?“應否隨便出發”?便是個值得深思才作決定的課題。
汪國真的原文: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濤,大漠有風沙,森林有猛獸。即便這樣,我依然喜歡。
抬杠者唱反調:
為理想奮鬬而無懼困難者,確實可敬。所以,當作者列出山林海漠的險惡之后,再說出一句?“即便這樣,我依然喜歡”?時,不難令讀者暗暗佩服。
然而,在這些山林海漠的險惡之外,尚有另一種少人注意的風險:?“追求刺激成癮”?的風險。
冒險能夠帶來刺激,而?“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濤,大漠有風沙,森林有猛獸”?等情景,正好能夠提供冒險的刺激。追求刺激一旦成癮,便很容易出現汪國真所描寫的心理狀態:?“沒見過A真是遺憾;見了A沒見B,仍然是遺憾;見了B沒見過C,依舊遺憾 ...”???沒完沒了!最后的結論便只能是:?“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其情形頗像染上毒癮的人。
汪國真的原文:
打破生活的平靜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種屬于年輕的景致。真慶幸我還沒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樣,不是有句話叫老當益壯嗎?
抬杠者唱反調:
平靜生活被打破后,是否真能如作者所愿地,會得到?“一種屬于年輕的景致”?,實是未知。
那又為何亟冀于打破現狀?一般而言,赤貧者比富裕者更渴望打破現狀,因為如此一來,赤貧者獲益的機會比富有者大。循此理推想,喜歡出發者在原地的狀況可能并不理想。換言之,喜歡出發和向往未來,可能都是不滿現狀的心理反應而已。
也許,人在心態上已經老了,便希望透過打破平靜的生活來取得?“一種屬于年輕的景致”?;因此也害怕?“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是雙腳,還有未來。”?面對已老的心態,除了害怕現在和憧景未來之外,就只能自我安慰地說:
“真慶幸我還沒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樣,不是有句話叫老當益壯嗎?”
仔細品嘗一下便不難發現,這句話已經有夜行人吹口哨的味道。
汪國真的原文:
于是我想從大山那里學習深刻,我還想從大海那里學習勇敢,我還想從大漠那里學習沉著,我還想從森林那里學習機敏。我還想學著品味一種繽紛的人生。
抬杠者唱反調:
當一個人越不滿現狀,便會更加忽視目前,只顧放眼遠方,以為自己所希冀的東西都在遠方。殊不知:無論是身在大山、大海,還是大漠,都同樣能夠學習深刻,也可以學習勇敢、沉著、機敏,亦能夠?“學著品味一種繽紛的人生”?。又何須東尋西覓,急急出發,亟亟途中?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都不在身邊,而在遠處;最后卻發現: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到處求學,最后才發現:原來學問一直都在自己身邊。
汪國真的原文:
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于是,我想用熱血給自己樹起一個高遠的目標。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目標實現了,是光榮;目標實現不了,人生也會因這一路風雨跋涉變得豐富而充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不虛此生。
抬杠者唱反調:
既然能走多遠、能攀多高,其結果都不在手腳而在意志和志向,那又何必立些必須攀高走低的志向?所謂?“一粒沙含大千界”?,不一定要游山玩水才能使人生?“變得豐富而充實”?。只要肯留心、虛心,想要的和想學的,往往近在咫尺,正在當下;只要立一個務實的志向便可以了,不一定要好高鶩遠才能夠?“不虛此生”?。
難道就真的不知道:一條流了千百年的河,河中的水卻沒有一刻相同。那么,是否真的必須出行千里,才能見到千變萬化?既然已經知道?“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難道就不知道:人生有多豐富充實,更加不是要問雙手雙腳,而是要問志向和真心。真肯探尋的話,憑一粒沙便可窺見宇宙,縱呆坐河邊亦看出千變萬化。
汪國真的原文:
是的,我喜歡出發,愿你也喜歡。
*** 原文完 ***
抬杠者唱反調:
如果連現時就在眼前的東西都把握不住,領略不透,那么,又怎能肯定出發后就可以獲益?倘若已到手的東西都不覺其可貴,只愛全力追逐未到手的物事,那么,一切已得之物都會被即時拋棄,因為深恐?“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如此一得即棄,到了最后,只會兩手空空,屆時便又慨嘆:神馬都是浮云!如此?“出發”?,我不喜歡。
何況,收拾行裝更是件煩事。我又怎會喜歡出發呢?
“好奇”?似乎是人類天性,而前往未到過的地方旅游,是滿足好奇心的方法之一。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旅行。然而,該文作者(汪國真)不是說自己喜歡旅行,而是說?“喜歡出發”。
還有,很多人旅游到一個地方,都喜歡勾留一段時間,細細體味風土人情,唯獨該文作者感到:?“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雙腳,還有未來?!?/p>
以上兩點都可以看到作者與別不同。
所以,我們應該注意:自己到底是像一般人那樣?“喜歡旅行”?,還是像汪國真那樣?“喜歡出發”??
然而,無論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對于其清新可喜的文字,都值得一讀再讀!
汪國真簡介
(摘自《閱讀》的作者簡介)
汪國真,祖籍廈門,1956出生于北京,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書畫家、作曲家。出過多部詩集如《年輕的潮》《年輕的思緒》《熱愛生命》《雨的隨想》《我微笑著走向生活》《旅程》等。
上一篇:這九個段子,該怎么看?
下一篇:資本主義萬惡 但人變成商品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