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今年這兒的清明并沒有下雨,反而是艷陽高照。
圖片發自簡書App
生與死,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小時候,我害怕死亡,恐懼死亡,甚至聽到送葬的嗩吶聲,會嚇得心臟狂跳不已。
長大后,雖明白生老病死乃生命之無常,可總是害怕面對。
第一次經歷親人的離去,是我的嬸嬸。
她身患癌癥,日夜纏綿病榻。她受盡病痛折磨,日漸消瘦,最終瘦得皮包骨。
更讓人無奈的就是精神上摧毀,一次次的化療,一次次的疼痛,能讓她堅持的就是活下去。 可偏偏事與愿違,她終究還是悄無聲息地離去了。
傷心之余,有那么一瞬間覺得她解脫了。她不用再受病痛的折磨,不用再做化療,不用再看著秀發一點一點地落盡。
第二次經歷親人的離去,是我的爺爺。
爺爺早些年也是病痛纏身,后來腦中風導致行走不便,半身癱瘓。
爺爺雖不能行走,但腦子里卻清晰得很。我們都接受了爺爺不能行走的事實,起碼他還能和我們交流。
就這樣過了幾年,爺爺年事已高,就這樣離去了。
離去前是那么地安詳,奶奶在他身邊本想喂他吃早餐,卻見到他面帶笑容地離去,便不忍去交喚他。
從小伴我長大的爺爺,他面帶笑容地離開,也無憾了。
每年清明重陽祭拜先人,心里總會想起過去的種種。陵園里的不再是冰冷的墓碑,而是一段一段過去的回憶,埋藏著一個人輝煌的一生。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