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早孩子上學遲到了。
原本可以不遲到的,只要我們催促到位。
但今天我有意控制自己,基本沒有催促,也不斷提醒愛人少催促。
結果,孩子沒有了父母的步步緊盯,就隨心所欲地磨蹭,結果,就遲到了。
這是我們意料中的事情。
之所以這樣做,我是想通過親身體驗讓孩子懂得一個道理:
上學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長的事情,會不會遲到,是你自己要操心的問題,遲到的后果,也是需要你自己承擔的。
同時我也想提醒自己和愛人:要和孩子之間建立邊界。要弄清楚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大家共同的事情。
更重要的,我是想——
把主動體驗人生的權利還給孩子。
02
遲到這件事的后果,可能是被老師罰站,也可能是其它,這些,孩子沒有體驗的話,他怎么可能有感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僅憑旁觀與想象,你怎能讓他重視起來?
表面看來,你天天緊催慢趕,保證了孩子每天不遲到,這樣,在老師那里,你作為家長就很有面子。但是實際上呢?你剝奪了孩子培養做事主動性的機會。
道理很簡單:如果不是他自主選擇的行為,那么,無論行為的結果是什么,他既不會有深刻的成就感,也不會有深刻的挫敗感,他會把一切歸結為是家長想要的,與他無關。
天天做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感情上缺乏投入,積極性得不到調動,久而久之,別說孩子,大人也會厭煩是不是?
所以,我提醒自己和愛人——
在處理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時,切記不要越界,不要強行干涉本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也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生活細節甚至處處插手“主動”幫助。
切記:
要尊重孩子,要給孩子的獨立人格一個自由生長的空間。
03
中國的家長普遍缺乏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感。
為什么會這樣?
這與家長的格局有關。
格局闊大的家長,對世界有一個宏觀的理性的把握,他懂得一種個性的健康成長,是一個獨立生命與這個世界全方位互動的結果,他自己正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因此,他將心比心,能夠換位思考,能夠設身處地真正為孩子著想。
對孩子來說,最需要的不是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指導,而是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圍,在探索中,他是完全主動的,哪怕在探索中出現問題向家長求助,也是他的主動選擇。
由于很多家長是在被自己長輩的干涉與控制中長大的,他們從未體會過自由探索世界的快樂,因而也就誤以為那個東西無關緊要,于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仍然采用這樣的一套,結果,自己的下一代就同樣缺乏自由探索世界的機會,于是,照著家長的樣子,孩子又長成精神發育不良的侏儒!
04
在過度管控中長大的一代人,利用過度管控的手段造就自己的下一代,這樣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必然一代不如一代。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叫做階層固化,簡單講就是窮人的后代只能是窮人,富人的后代永遠是富人。
為什么會這樣?
我認為關鍵就在于教育方式的代代相傳。
富人受教育程度高,知識與精神的視野開闊,各方面信息的獲取相對充足,心胸的格局也相對闊大,于是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不容易犯下低級錯誤,譬如,不會過度干涉孩子的成長。
而窮人恰恰相反,受教育程度低,眼界狹窄,看問題容易短視,在心胸格局上先天不足,教育出的后代可想而知難有作為。
那么,這種教育上惡性循環的魔咒如何打破呢?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善于過濾信息的人,很容易淪為信息的容器,成為所謂“信息人”,每天被信息的海洋淹沒,因此喪失思考的能力,成為行尸走肉。
另一方面,信息的自由流通也帶來一個空前的便利,即每個領域的頂尖牛人的思想,都可能以人人共享的方式被你所輕易獲取。
譬如牛人羅振宇通過公眾號邏輯思維,向我們表述過一個“克服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的思想,羅胖說:
平息怒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你看到憤怒本身。
怎樣看到呢?
羅胖講了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來自童話故事《愛麗絲鏡中奇遇記》:
哥哥和弟弟要打架,按規矩,打架必須穿上特定的衣服,結果,在穿衣服過程中倆人氣都消了,架就沒打成。
另一個故事來自作家高陽筆下——
慈禧對一個小太監很生氣時,大太監如果要“黑”這個小太監,只需要勸太后別生氣,一直拱火,直到把太后激怒;如果要搭救這個小太監,就要破口大罵,罵得比太后還狠,罵得太后都嫌過分,太后就會說:算啦,饒了他吧。
羅胖進一步分析說:
平息怒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憤怒從內心向外表達出來,讓他成為一個可以看見的東西,這樣,憤怒本身的丑陋,就足以讓你平息它。
你看,羅振宇的頂級智慧,就這樣,通過一個人人唾手可得的途徑——微信公眾號,傳達給你了,只要你足夠有心并善于吸收,通過這種方式一點一滴地學習、思考和實踐,并且十年、二十年地長期堅持下來,那么,命運的改變,魔咒的打破,豈不是大有希望?
我本人就是從一些優秀的微信公眾號文章里,領悟了要尊重孩子走彎路的權利這個道理,才決定不再過多干涉孩子——雖然我的干涉完全可以冠冕堂皇地打著“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幌子。
所以---
作為孩子的家長,如果你也想給孩子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請從改變自己的格局入手,做一個樂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人吧!